重逾百噸的石雕
美國考古學家溫德爾·貝內特在研究蒂瓦納科文化時,采用層積發掘法證明了該文化的最早年代為4至8世紀,而太陽門等建築則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當時,這裏是宗教聖地,遠方的朝聖者跋山涉水到這裏舉行朝拜儀式,祭祀他們的神靈。專家們推測,朝拜者可能在趕來朝拜的同時,運來了大量的建築材料,最終建造了這些宏偉的建築物。考古學家經過鑒定,發現建造“太陽門”的安山岩產於的的喀喀湖上一個名叫珂帕卡班納的半島。人們不禁要問,在生產力極為原始的遠古時代,人們怎麼可能把重達百噸以上的巨石從5千米外的采石場運送到指定地點?玻利維亞的科學家們做過實驗,他們證實,如果采用木筏在水上運輸,隻能運輸較小的石塊。如果從陸上運輸,需要六名士兵才能拖動一塊半噸重的石頭。而“太陽門”的重量在100噸以上,那得需要多少人來拖動?而且,要把這麼龐大而沉重的石門豎立起來,顯然不那麼容易,即使是在今天,也必須要使用大型的起重機。但當時的印加人連車輛都沒有,他們又是怎樣把這塊巨大的石門豎立起來的呢?許多人認為,建造者是采用平底駁船從采石場附近的的的喀喀湖運送石料的。據地質考察,當時,的的喀喀湖的湖岸與卡拉薩薩雅地理位置接近,後來湖麵才降低至現在的位置。即使這種說法成立,那搬運巨石所使用的駁船需要比幾個世紀後的殖民主義者乘坐的船還要大好幾倍,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現在,“太陽門”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雖然許多人對其進行了努力的研究,但至今仍然沒有合理的解釋。
“太陽門”上的神秘符號
“太陽門”並不僅僅是個簡單的龐然大物,在堅硬的岩石表麵,還雕刻著極其精美的圖案。在“太陽門”的門楣中央,建造者雕刻了神秘的神像,在神像的頭部,有許多道呈放射狀的光線圖案,神像的雙手持有鷹頭裝飾的節杖,每隻手隻有4個手指,據說,他就是造物主維拉科查。在神像的兩旁,平行排列著3排共48個較小的神像。其中上下兩排刻有長翅膀的勇士,他們麵對著造物主,中間那排則刻著某種人格化了的飛禽。除了這些神像外,“太陽門”上還有許多奇怪的符號。麵對著“太陽門”,人們產生了種種疑問。古代的印加人為何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來建造這巨大的石門?“太陽門”上那些神秘的符號究竟有什麼寓意?根據“太陽門”秋分日射入第一道太陽光這一點,有人認為,“太陽門”上所刻的其實是一種曆法知識。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這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曆法。但是,這些圖案和符號又是如何表達曆法的呢?在《蒂瓦納科的偶像》一書中,美國學者貝拉米和艾倫,對“太陽門”上的神秘符號作了詳細的研究。他們認為,上麵的神像和符號確實記載了大量的天文知識,包括27000年前的天象,並且這些知識是建立在地球為圓形的觀念上的。那麼,古代印加人是如何知道這些知識的呢?他們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圓形的呢?這些問題至今無人能解。
印加古都庫斯科
重建的古印加帝國城市
庫斯科古城位於秘魯的安第斯山脈,在海拔3400米之上的東安第斯山脈豐饒的山穀中。城市建於1100年。經過一係列的戰爭和征服之後,在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統治之下,遼闊的印加帝國達到它的頂峰。庫斯科被重新建造起來作為帝國的首都和神聖的城市,具有獨特的宗教和行政職能。當時,帝國的社會組織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這種觀念影響了城市的設計布局。在古城的四周,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清晰可見的農業、手工業和工業區。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占領了這塊土地,值得慶幸的是,入侵者保韶了古城原有的建築,同時,他們又在這座衰落的印第安城內建造了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和宮殿。
巴洛克與印加風格的完美結合
雖然庫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但印加首都的建造者仍然依據直角方式設計了城市。直線的布局和中央廣場為庫斯科提供了4條連接帝國行省的道路,這也反映出文藝複興的都市規劃原則同樣適用於新世界的城市規劃。16世紀,在印加廣場上,新來的城市規劃者又增建了德阿馬斯廣場。印加帝國統治下的庫斯科是用巨大石頭裝飾的城鎮。殖民者保持著泥瓦建築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們又采用了新的建築結構。在印加泥瓦建築的兩個城牆間,許多狹窄的石板街道就像石頭走廊。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的圓屋頂,緊挨著城市廣場。在離城市中心稍遠的地方,分布著大量有白色外牆的低矮民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