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即財富
在過去的大津巴布韋城,人們根據所居住的房子來確定一個人的富有和貧窮。窮人和一般百姓都住在用泥土建成的房子裏,而國王和有錢人家的房子都是用大塊石頭壘造而成的。在那個時候誰擁有的石頭越多誰就越富有。在這座山的對麵可以看到一片茂密的灌木林,當時那裏曾有一道圍牆,國王就是用這道圍牆來隔斷自己的房子和百姓的房子。石頭城中最高的山丘曾是國王的衛城。在陡峭的石壁之上,至今還可以看到當地土著屆民留下的標記。對於衛城,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用來做防禦用的,有人則說衛城僅僅是國王權力與財富的象征。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衛城
距大圍場約1000米處的陡峭的小石山頂峰,屹立著一座堅固的石堡,這就是“衛城”。站在防衛森嚴的“衛城”上,可以俯瞰整個石頭城遺址。從遺址的整個布局來看,“衛城”是一個重要的防禦係統,可以充分有效地屏護“大圍場”。“衛城”的城牆用各種石塊砌成,城牆隨著起伏的地勢修建。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圍牆,依據山勢,蜿蜒而下。有一段城牆建在一個天然的岩石嘴上,聰明的建造者將花崗石塊壘砌起來,與天然岩石合成一體。城牆下麵的通道非常狹窄,隻能容一人通過,的確稱得上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圍城裏的中國文物
大津巴布韋遺址內曾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從發掘出來的文物看,這裏原是一座相當繁華的城市。後來,可能由於生產衰落和自然災害,城裏的居民被迫遷移,古城因此被廢棄。在遺址附近,考古學家發現了古代的梯田、水渠和水井,還有很大的鐵礦坑和煉鐵工具,以及錢幣和金銀首飾等文物。在圍城內一個貨棧倉庫的遺址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阿拉伯的玻璃器皿和中國的青瓷和陶器。這些瓷器大多已經損壞,從碎片上看,這些瓷器是14世紀至15世紀的中國瓷器,其中兩塊碎片明顯是青瓷大花瓶的底部,在底部的中央還有用青釉繪製的“大明成化年製”6個字。這說明中國和津巴布韋兩國當時已經有直接或間接地有貿易往來。
馬丘比丘遺址
“雲霧中的城市”數百年前,印加帝國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居民人口短時期內銳減了90%。在這樣一個沒有文字,僅靠口傳曆史的民族中,人口的消亡便意味著曆史的終結。好在精於石器建築藝術的印加人留下了永恒的馬丘比丘古城。馬丘比丘古城坐落在兩座山峰中間陡峭的山脊上。從遠處看,馬丘比丘古城似乎隨時都可能從狹窄的山脊上滑下深淵。古代印加人為什麼要在絕頂上建造城市,著實令人費解。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幾百年來都沒有被西班牙殖民者發現,因此也免遭劫掠。當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海勒姆·賓漢姆偶然發現馬丘比丘古城的時候,它已經被幾百年來生長的灌木和苔蘚藤蔓所遮蓋,隻能隱約看到些斷壁殘垣。今天,雜草藤蔓雖然已經被清除了,但是想要瞻仰古城,仍然需耐心等待籠罩古城的山中雲霧散盡。這也就是馬丘比丘古城被叫作“雲霧中的城市”的原因。
“祭典之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古城位於秘魯南部湍急的烏魯班巴河岸、海拔2458米高的懸崖之上,是印加帝國全盛時期最輝煌的城市建築。它是為了舉行祭典活動而在山巔建造的“祭典之城”,它的城市功能完全不同於普通的印加民居城市。在馬丘比丘古城的神廟建築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用於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的石刻,他們認為,這裏是印加時代宗教祭典中心及天文觀測中心。馬丘比丘古城建於15世紀,占地約13平方千米,主要用巨大的花崗石砌成。古城的建築包括太陽神廟、祭壇、軍事堡壘、貴族庭院、平民住房、市場、作坊等近200座建築和連接山坡與城市的約3000級台階。在山脊的斜坡和後山,還有百餘層梯田,主要用於種植糧食、蔬菜。在遺址境內,還分布著許多“衛星城”,花園、通道、宮殿等建築的遺址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