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昆蟲與人類(5)(2 / 2)

科研人員研究發現,在節肢動物取食和分解屍體的附產物時,對土壤動物也會有影響。如果屍體上的動物增多時,土壤中原有的動物就幾乎完全消失。這樣,就可以在短距離內判定是否移屍,並確定原先停屍處。若推測遠距離移屍,則還要依賴於食屍昆蟲的地區分布類群和特有種類。在確定屍體的異地移動時,若甲地發現了乙地的特有種,說明屍體原來在乙地。可以說,地區的特有種類往往是推斷移屍最有效最直接的證據。

3.法醫昆蟲群星譜

在屍體腐爛過程當中,侵入並在屍體上生活的昆蟲主要有麗蠅、麻蠅。此外,在北京地區還有閻甲科、皮蠹科、埋葬蟲科等的甲蟲,它們是屍體的主要取食和破壞者,屬屍食性;金龜子科和擬步甲科的昆蟲,是典型的糞食性或腐食性的種類;步甲科和隱翅蟲科的甲蟲,兼有捕食和食腐肉兩種取食特性,可能既取食屍體,又捕食屍體上的其他昆蟲,特別是捕食雙翅目幼蟲;有一些屬偶然的闖入者,如像甲科和虎甲科的種類。還有一些雜食性的。如螞蟻、胡蜂等。另外還有一些食屍的其他小動物,如蜘蛛、百足蟲等。

法醫昆蟲學在早期將節肢動物侵食屍體的過程分為8個相互銜接的演替階段。後來一些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對此有所歸並。近幾年來,我國學者研究認為,屍體腐爛過程劃分為侵入期、分解期和殘餘期3個階段較合適。侵入期:以雙翅目蠅類為主。這一類群在屍體上的生命活動、產卵、幼蟲發育以及世代交替等相關信息,是死亡時間推斷的重要依據。分解期:屍體上不僅仍有蠅類出現,更重要的是鞘翅目的各類甲蟲開始侵入,而且種類和數量在逐漸豐富。在此階段,甲蟲出現的種類組成和數量變化顯得非常重要,其原因是由於蠅蛆的發育變化往往超過了1個世代,因而若主要以蠅蛆發育程度或蟲齡來作為推斷被害者的死亡時間,其可靠性不高。殘餘期:一般出現的昆蟲數量極少。除了階段性昆蟲類群以外,地理區域特點、季節與溫度、環境條件、屍體有否受傷或裸露等,是出現的昆蟲種類、侵食屍體時序的幾個重要影響因素。

法醫昆蟲學有了很大發展,已逐步形成一門成熟的學科。當代許多高新技術也被應用於此學科,特別是昆蟲的分類學、生物學、生態學、發育、生理生化、分子遺傳及計算機分析等方麵的技術等。因此,法醫昆蟲將會在案件偵破中更顯示其神威了。

大自然中的清道夫

昆蟲的種類繁多,食性多樣,其中腐食性昆蟲大約占昆蟲總種數的17.3%。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龐大類群,它們以生物的屍體和糞便為食,有的將屍體埋入土中,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清潔工”。而且由於它們的活動,加速了微生物對生物殘核的分解,在大自然的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很難想象,在地球上如果沒有這些“清掃工”的話,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蜣螂就是它們中的傑出代表。

當你漫步鄉間小道或到牧區遊覽時,常可發現滾動著的糞球。仔細瞧瞧,原來是兩隻昆蟲在搬運“寶貝”——充饑的糧食。它們的行為十分奇持,一隻在前頭拉,一隻在後麵推,這一拉一推,糞球就向前方慢慢滾動。原來這是一對夫妻。通常是雌蟲在前,雄蟲在後,配合默契,那種情景,的確十分有趣。這種靈巧滑稽的小昆蟲,就是通常所說的蜣螂或屎殼郎,也有稱它為糞金龜或牛屎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