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昆蟲與人類(6)(1 / 2)

蜣螂體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蟲。前足為開掘足,後足靠近腹部末端,距離中足較遠,後足脛節有一個端距。觸角鰓葉狀,錘狀部多毛,小盾片看不見。鞘翅將腹部氣門完全蓋住。完全變態,夜出性,但推糞球是在白天進行。穴居地下(洞穴)生活。我國古書《爾雅翼》(宋代羅願著)中曾記載:“蜣螂轉丸,一前行以後足曳之,一自後而推致之,乃坎地納九,不數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從這幾句話的記載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察是非常細致的,並告訴我們蜣螂推糞球的目的。蟑螂能把大堆的牛糞做成小圓球,然後一個個推向預先挖掘好的洞穴中貯藏,慢慢享用。因為圓形在地麵滾動時省力,運回巢穴比較容易。雌蜣螂把卵產在糞球裏,卵孵化後,出世的小蜣螂立刻就可以得到食物吃。這是蜣螂對它的子女母愛的表現。它寧願自己付出辛勞,使子女出世後不必再東奔西跑為找食而辛苦。然而在蜣螂的同類中,也隱藏著一些懶漢和無賴,它們不好好勞動,常常伺機在半路上去搶奪滾動著的糞球,妄圖占為己有,雙方為此展開一場搏鬥。若是“強盜”獲勝,不但掠走糞球,連別人的“妻子”也一起擄走,這些無賴實在可惡!但是蜣螂的這種推糞的習性使它成為大自然勤勞的清道夫。

蜣螂是益蟲,為造福人類作出了貢獻。澳大利亞是世界養牛王國,由此而造成大量牛糞堆積如山,既毀壞了大批草地,又滋生了大量帶菌的蒼蠅,傳染疾病,造成災難。而澳洲本地的蜣螂隻會清除袋鼠的糞便。為此澳政府派出專家到世界各國去尋覓能除牛糞的蜣螂。1979年,一位昆蟲學家來到中國求助,在我國引去了中國特有品種——神農蜣螂。

此蟲一到澳大利亞,立即投入戰鬥,在清除牛糞中大顯身手,戰果輝煌,一舉成功,為當地人民作出了貢獻。

昆蟲和仿生學

昆蟲個體小,種類和數量龐大,占現存動物的75%以上,遍布全世界。它們有各自的生存絕技,有些技能連人類也自歎不如。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仿生學方麵的任何成就,都來自生物的某種特性。

蝴蝶和仿生

多姿多彩的蝴蝶錦色粲然,如重月紋鳳蝶、褐脈金斑蝶等,尤其是熒光翼鳳蝶,其後翅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有時還由紫變藍。科學家通過對蝴蝶色彩的研究,為軍事防禦帶來了極大的裨益。在二戰期間,德軍包圍了列寧格勒,企圖用轟炸機摧毀其軍事目標和其他防禦設施。前蘇聯昆蟲學家施萬維奇根據當時人們對偽裝缺乏認識的情況,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因此,盡管德軍費盡心機,但列寧格勒的軍事基地仍安然無恙,為贏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同樣的原理,後來人們還生產出了迷彩服,大大減少了戰鬥中的傷亡。人造衛星在太空中由於位置的不斷變化可引起溫度驟然變化,有時溫差可高達兩、三百度,嚴重影響許多儀器的正常工作。科學家們受蝴蝶身上的鱗片會隨陽光的照射方向自動變換角度而調節體溫的啟發,將人造衛星的控溫係統製成了葉片正反兩麵輻射、散熱能力相差很大的百葉窗樣式,在每扇窗的轉動位置安裝有對溫度敏感的金屬絲,隨溫度變化可調節窗的開合,從而保持了人造衛星內部溫度的恒定,解決了航天事業中的一大難題。

甲蟲和仿生

甲蟲自衛的時候,可噴射出具有惡臭的高溫液體“炮彈”,以迷惑、刺激和驚嚇敵害。科學家將其解剖後發現甲蟲體內有3個小室,分別儲有二元酚溶液、過氧化氫和生物酶。二元酚和過氧化氫流到第三小室與生物酶混合發生化學反應,瞬間就成為100℃的毒液,並迅速射出。這種原理目前已應用於軍事技術中。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為了戰爭的需要,據此機理製造出了一種功率極大且性能安全可靠的新型發動機,安裝在飛航式導彈上,使之飛行速度加快,安全穩定,命中率提高,英國倫敦在受其轟炸時損失慘重。美國軍事專家受甲蟲噴射原理的啟發研製出了先進的二元化武器。這種武器將兩種或多種能產生毒劑的化學物質分裝在兩個隔開的容器中,炮彈發射後隔膜破裂,兩種毒劑中間體在彈體飛行的8~10秒內混合並發生反應,在到達目標的瞬間生成致命的毒劑以殺傷敵人。它們易於生產、儲存、運輸,安全且不易失效。螢火蟲可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光能,且轉化效率達100%,而普通電燈的發光效率隻有6%。人們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的冷光源可將發光效率提高十幾倍,大大節約了能量。另外,根據甲蟲的視動反應機製研製成功的空對地速度計已成功地應用於航空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