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以至中國文化中最古老、最廣泛的概念,長期以來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走進21世紀的人類,並沒有解除人生、社會與自然的困境,各種矛盾交相錯織,問題與困惑似乎是越來越多一更凸現了“天人合一”的現實意義。“天人合一”的學說可以為人類社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大白然提供一種卓越的指導思想。
幾千年來,對“天人合一”有各式各樣的闡明。何謂“天”?何謂“人”?“天人合一”的精義是什麼?到現在乃是一個不易說清的問題。筆者在此談的“天人合一”,是界定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天”是指自然界,“人”是指人類,“天人合一”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怎樣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呢?老子講得很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人為地所承載,所以人當效法地;地為天所覆蓋,所以,地當效法天;天為道所包涵,所以天當效法道;道以自然為歸,所以“道”即“自然”。天文、地質、生命運動是綜合效應運動,將他們對立起來、割裂開來,人類必將受到懲罰!以往我們所犯的錯誤就在於把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人類缺乏一種與天與地相協調、相整合的全球意識觀。筆者在《我們的未來和人類世界化一話說全球意識》(石中元著,1996)一書中,將全球意識概括為一句話:“胸懷全球、放眼宇宙;把天、地、人看成一個整體係統,站在全球和全人類的立場來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隻有將太空天體係統、地殼生物係統、地表人類社會進行綜合考察,方能為人類長久生存下去尋找辦法。下麵,從天、地、人三個方麵,論述“天人合一”在21世紀的走向。談天——順應自然,說地——利用自然,論人——和為貴。
一、談天——順應自然
天壇——世界最大的祭天神壇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是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穀耕地之所。在整個北京城裏,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南有天壇祭天,北有地壇祭地;而其中的天壇氣宇非凡——是座巨大的祭天神廟。
天壇位於故宮東南方向數公裏處,天壇的建築也在一條中軸線上。最南的圍墦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圍墦呈半圓型,象征天,這種設計來自遠古“天圓,地方”的思想。中軸線上的三大建築構成了天壇的核心——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
南方一座叫圜丘壇,壇呈圓型,高5米,直徑23米。壇中心是一塊圓石,外轉共有9圈扇型石板,最中心一圈為9塊,然後按9的倍數增加,第9圈共有81塊。當年皇帝們就站在圓壇的中心虔誠地祭祀蒼天。
中間一座叫皇穹宇,通高19.5米,直徑15.6米,是存放天神牌位的地方。皇帝祭天之後,便到這裏向無數個神位叩頭致謝。
北方一座叫祈年殿,這是天壇內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築,也是想象中離天最近的地方。皇帝離開皇穹宇,緩步來到這裏,殺牲焚香和天帝“秘談”,祈求風調雨順。祈年殿的上下三層屋頂,均用深藍色琉璃瓦鋪蓋,象征天色。大殿內有28根楠木巨柱支持整個建築,中間4根最組壯,象征一年四季;周圍24根又分為2圏,內圈12根,象征一年12個月,外圈12根,象征一天12個時辰;24根合起來,又象征中國農曆中一年的24個節氣。站在殿內,仰視室頂,氣勢恢宏,頓生無限遐想,“天”的感染力滲透到人的每一個毛細孔。據說,美國的外交家基辛格博士,到中國十幾次,每次必去天壇。
天壇的另一奇妙之處是天心石(回音壁)。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深沉的回響,這聲音仿佛來自天空,又似乎發自地心,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墦,你站在一端貼著墦小聲說話,站在另一端的人隻要耳貼牆麵就能聽得清晰,還有立體聲效果,這就是“回音璧”,這是否還象征著天與人的相呼相應呢?
先民們事鬼敬神、祭天祀祖,為的是要給靈魂一個安放之處,讓精神有所依托。孔夫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訓誡,竟使得許多古人在作惡時心有畏懼,不敢放肆。如果我們當代人懂得敬畏天地,善待自然,精神有依托,也許會少一些無法無天、貪贓枉法之徒。
人類不要以自我為中心當然,我們現在所指的天不是什麼鬼神,而是大自然。先賢荀子在《天對》中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指出了自然界運動變化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天不能主宰人類,而人類也不能把主觀意誌強加於天。“天人之分”,“不與天爭職”,荀子試圖規範人與天的關係。聖哲老子,含蓄地警告後來人:“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貴,就在於它不加以幹涉而順應自然)。要學會尊重自然界本身,而不是讓自然界單純地滿足人類的需要。在自然界麵前,人類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不要妄作非為、橫行霸道,最好順其自然、利用自然,與自然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