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避開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法家、陰陽家、兵家、醫家……)的出發點與歸宿。“天人合一”說,強調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息息相通、和諧統一。“天人合一”將人類的觀察思考範圍由人生、社會而擴展到整個宇宙,把人類封閉狹隘、自私保守的視野擴展成宇宙大視野,形成博大精深的曆史胸襟。“天地萬物一體”,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說,對於管理現代社會,緩和人與自然的矛盾、走出生態危機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現代人無法避開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隻是在後來的文化斷裂中,“天人合一”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被很好地繼承。
二、說地——利用自然
“天人合一”的傑作一都江堰“天人合一”的道德學說是經過千百年的思想家錘煉而成的,然而,要在社會上進行真刀真槍的實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類社會上許許多多大型工程、大型土木建設,至今回顧起來,大多是失敗的劣作和“好了傷疤忘了痛”的教訓,是違犯天道和人道的,而都江堰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例外——“天人合一”的傑作。
都江堰是2250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使長期苦於水旱災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了富庶的、世人矚目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位於都江堰市西的岷江幹流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體工程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魚嘴分水堤位於江心,似逆流而臥的鯨魚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引水灌溉,外江泄洪排沙;飛沙堰溢洪道具有攔水、泄洪、排沙石三大作用;寶瓶口形如瓶頸,是內江進水咽喉。三大工程珠聯璧合,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製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目前灌溉麵積已達40餘縣,超過1000萬畝。
願中國多出現一些“都江堰”“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灘是指飛沙堰一段、內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標準是古人在河底深處預埋的“臥鐵”。歲修淘灘要淘到臥鐵為止,才算恰到好處,才能保證灌區用水。低作堰就是說飛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進水多,低了進水少,都不合適。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三大主體工程,在一般人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涵的係統工程學、流體力學等,在今天仍然是處在當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崇和運用,然而這些科學原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運用於實踐了,這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但沒有造成環境汙染、環境破壞,還澤被了一方百姓,這說明,隻要我們順應自然(不是挑戰自然),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與自然和平共處,那麼,自然就會善報人類。科學技術是人類文化實踐活動的產物。科技的發展和取得的成績,是人文精神的價值和行為選擇的結果。許多地方對科學技術的濫用,顯而了不健康的人文精神。對科學技術的反感、擔憂,甚至悲觀、憤怒,亦反映出人文精神的虛弱和病態。對於人文學者來說,當務之急是引導和規範合乎人文精神的價值的科技創新。但願類似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在中國乃至世界多出現一些。
生態文明,將逐漸取代工業文明人類社會文明已經經曆了三種形態:狩獵與釆集——農耕社會——大工業。工業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危機之中。環境汙染、生態失衡正是工業文明從興盛走向衰亡的征兆。“救救地球!救救人類”的呼聲,敲響了工業文明的喪鍾。一種新的文明一生態文明,將逐漸取代工業文明,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文明形態。
工業文明的口號是“征服自然,向大自然挑戰!”而生態文明則提倡“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大自然為友”。生態文明的哲學觀是,在生產和社會生活中遵循生態學原理,謀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關係。在進行資源配置時,即要重視經濟和社會資源,更要重視生態環境資源供給能力的有限性,建立具有“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公正與穩定”的世界新秩序。
三、論人——和為貴
和而不同——文明兼容論 許多學者對文化的理解是“人文教化”,而要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現代化的新文化,就不能不喚起中國人心底積澱的天人合一的意識。在這方麵至少涉及到兩個詞:一個是仁,一個是和。“仁”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基礎,“和”是在“仁”的基礎上發生出來的要求。“仁”最初的意思就是“仁者愛人”,後來發展到“仁者混然與物同體”,這個仁也就成了“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完成了“天人合一”的一個形而上的概念。
一般說來,我們說“和”,是指異質因素的共處;而說“合”,是指異質因素的融會貫通。把“和”與“合”聯用,突出和強調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異相成和緊密凝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辨證思想和係統觀念;貫徹到社會領域,則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崇尚團結的價值觀念。由此流傳下來,中華民族形成了一個傳統,說到“和”,自然就包含“合”,反之亦然。“和”與“合”概念在中國人的心中,是自然而然地聯為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