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灣潮汐潮差8.9米,潮汐能蘊藏量達590億度/年,居全國首位。若在乍浦建站,裝機容量為45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86.5億度,可超過葛洲壩水電站的電力。
上海崇明島與蘇北之間的長江口北段的最大潮差5米,潮汐能蘊藏量為78億度/年。若在廟港建站,裝機容量為8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22.8~29.3億度,幾乎等於一個新安江水電站的發電量。
浙江樂清灣潮汐平均潮差4.54米,如建電站,裝機容量為55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6~20億度。
另外,像山港、沙埕港、三都澳、興化灣等地的潮汐能蘊藏量也十分可觀。
波浪能是散布在海麵上的低密度但不穩定的能源。世界上第一個波浪能發電專利是1799年法國人吉拉德取得的。據統計,從1856—1973年,世界波浪能發電專利有360個。但實際開發利用的很少。20世紀70年代以來,小型波浪發電裝置進入實用階段。1978—1979年,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建成了—艘世界上最大的海浪發電船“海明”號,並進行海上試驗。“海明”號嚴格地說並不是船,它沒有底,隻是—個長80米、寬12米的浮動設備。船上裝有三台兩閥式渦輪機組,額定功率為25千瓦,最大輸出功率曾達到過150千瓦。1979年下半年,“海明”號發電船納入國際能源機構的共同開發計劃,由日、英、美、加拿大、愛爾蘭五國參加。當時船上裝設了八台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2000千瓦,一下子躍居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波浪發電站。1985年8月,日本又在“海明”號發電船試驗海域附近的岸邊建造了一座40千瓦的固定波浪發電站。該站在有效波高800毫米時開始發電,有效波高4米時的輸出功率達44千瓦。日本格外青睞波浪能,主要由於日本有3000多個大小島嶼,四麵環海,海岸線長達13萬千米。它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波浪能量每年可達10億千瓦,這個數字相當於目前日本最高用電量的25倍。
在波浪能發電裝置上另辟路徑的是英國人,他們研製了一種稱為“點頭鴨”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和“筏式波力發電裝置”。“點頭鴨”發電裝置的外形像個大凸輪,輪尖可以繞凸輪軸轉動。凸輪的圓形部分是一個中間空的圓筒。在圓筒上有分別向外和向內突出的圓筒片。在海浪的衝擊下,凸輪尖繞輪軸左右搖擺,而圓筒中內外突出的圓筒片隨著來回轉動,不斷擠壓海水,像水壓泵一樣使水壓升高。於是,高壓水就衝擊水輪機葉片轉動,並帶動發電機運轉而發電。實際使用的發電裝置,是將許多凸輪並列排在一起,中間串在一根固定的水平轉軸上;海浪衝來時,這些凸輪就像在水上的一排鴨子似地隨海浪上下跳動,驅動發電機發電。“筏式波力發電裝置”是由許多個浮體順著波浪前進方向排成一列用鉸鏈連接一起而構成的;在筏與筏之間安裝水泵,利用波上筏體的相對回轉運動,使水泵工作,從而驅動發電機發電。
由於成本太高,技術過於複雜以及在較惡劣的條件下無法發電,於是乎1991年英國人別出心裁,建造了一座依靠天然海底洞穀發電的波能電站,其原理是利用天然海底岩洞、溝穀或人工構造的類似地形與海水作用產生的波力驅動渦輪機。發電機通過安裝在岩穀上方的一個柱狀混凝土合狀振動器發電,就如同氣體活塞在渦輪機的驅動下使氣體做往複運動—樣,岩穀與海水所產生的波能迫使合狀構造內的水體做漲落往複運動。這座發電站可發電75千瓦,除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外,其餘時間均能正常運轉。
在利用波力發電研究領域,挪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挪威有漫長的海岸線,其海浪資源可提供的電力將是目前挪威水力發電裝機容量的6倍。1985年挪威建立了兩座波力發電站:一座為裝機容量600千瓦的振蕩水柱波力發電站;另一座是裝機容量350千瓦的楔型波力發電站。前者是目前世界正在運轉發電的最大波力電站。挪威國家能源部還製定了一項更宏偉的規劃,計劃建立一座1萬千瓦的波力發電站。
英國國家工程實驗室也幫助印度建造了一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浪發電站,其發電能力為5000千瓦。這座電站的發電原理是,當海浪升起時,海水湧進港口圍牆上的排列孔,使豎井中的水柱升高,壓縮空氣從豎井頂部的導管排出,豎井中水柱下降,吸入的空氣驅動渦輪機發電。由英國設計製造的渦輪機極為先進,機上裝有兩排葉片,來自正反兩個方向的空氣流都能使渦輪機沿著同一個方向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