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荷蘭一家公司也研製出一種海浪發電裝置。這種名為“阿基米德海浪擺動式發動機”的水下發電裝置可利用湧浪引起的壓力變化發電。該發電機是利用海上巨大的湧浪發電,連續性較強,破壞力比陣浪小,不易遇襲而毀壞。
我國的波浪能資源也非常豐富,據估算,大概在5億千瓦以上。我國近海因受季風控製,冬季浪大,夏季浪小。特別是冬季在強烈的偏北風的吹刮下,從黃海到南海形成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大浪帶,波浪具有波高而周期小的特點,有利於波能發電。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開始研究波力發電技術,現已能生產係列化的小型波能發電裝置,以作為航標燈、浮標的電源。
我國沿海波能的開發利用大有前途,初步估算,僅沿岸地段的波能資源約1.5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能量約3000~3500萬千瓦;而渤、黃、東、南海的總波能約為806.3×1013焦耳,總功率為57.4×1013瓦。如將其全部轉換為電能,每年可發電5~50萬億度,約相當於中國1981年發電量(3052億度)的16~160倍。
目前,我國波能開發還處於小型發電裝置的研究階段。1980年已研製成功一種新型波能發電裝置,在風力3級、波高0.2米情況下,發電最大功率為60瓦,一天的發電量可供一隻航標燈用電3天。
1990年12月,我國第一座海浪發電站
發電試驗成功,隨即著手建造20千瓦的波力發電站。
據估算,世界各地海水和江河水相交彙處蘊含著數百億千瓦的鹽差能。鹽差能發電,就是利用兩種含鹽濃度不同的海水化學電位差能,並將其轉換為有效電能。科學家經過周密的計算後發現,在17℃時如果有1摩鹽類從濃溶液中擴散到稀溶液中去,就會釋放出5.5千焦的能量來。經過進一步計算,人們還發現,如果利用海洋鹽分的濃度差來發電,它的能量可排在海洋波浪發電能量之後,比海洋中的潮汐、溫差和海流的能量都要大。
我國河川眾多,河川資源豐富。在江河入海處,淡水與海水的鹽度差較大,尤以長江口、珠江口最甚。初步估算,中國主要大河口的鹽差能在1.0億千瓦以上,其中長江口和珠江口分別占45%和15%左右。
海洋中還有許許多多終年不息地沿著比較固定路徑流動的海流。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海流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據估算,世界各大洋海流能的總蘊藏量達數十億千瓦。海流能量如此豐富,人們自然不會忽視它。多年來,各國科學家執著地研究,並先後建造了數百種海流發電裝置。在目前形形色色的海流發電裝置中,以降落傘集流式、螺旋槳式和垂直軸式最為創新,且頗具實用價值。
日本曾經提出黑潮發電計劃,估計黑潮的總能量為1700億度,功率為1900萬千瓦。黑潮終年流經中國台灣以東海域,流向穩定,流速較強,中國台灣以東是海流發電的良好場所。在蘭嶼與綠島(火燒島)之間形成天然的大堤壩。台東新港附近的三仙台更是利用海流發電的理想之地,估計在三仙台與綠島的南寮可發電200~500萬千瓦。中國沿岸強潮流區約20多處,如渤海海峽、杭州灣、舟山群島附近、台灣海峽西側及瓊州海峽等均是有名的強潮流區,上述強潮流區可開發利用的潮流能粗估約1200萬千瓦左右。
海洋能與其他能源相比,具有資源豐富、不會汙染、占用陸地少、可搞綜合利用及可再生產等優點。但密度小,穩定性差,環境複雜,設備、材料及技術要求高,開發利用困難,成本較高等不足之處一直製約著它的發展。然而,海洋能的優點正是現有常規能源的弱點。中國沿海人口稠密,工、商、輕紡、交通、貿易等行業在沿海城鎮占有相當大比重,能源消耗大,正是目前能源短缺的地方。沿海海洋能資源豐富,可“就地取材”,不失為一種重要的補充能源。
尤其對海島建設來講,海洋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麵可解決邊遠島嶼的用電,另一方麵可搞海水淡化,解決淡水供應的困難。
海洋生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