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龐大的“暖水管”(1)(2 / 3)

洋流還會影響海洋生物資源的分布。在寒、暖流交彙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把下層豐富的營養鹽類帶到表層,使浮遊生物大量繁殖,各種魚類到此覓食。同時,兩種洋流彙合可以形成“潮鋒”,是魚類遊動的障壁,魚群集中,形成漁場。在有明顯上升流的海域,也能形成漁場。此外,洋流的散播作用,是對海洋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響,它能散布生物的孢子、卵、幼體和許多成長了的個體,從而影響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

有一種生活在歐洲河流和湖泊中的魚類,名叫鰻鱺。它的體型圓長,又粘又滑,樣子似蛇。人們發現,它們雖然生活在淡水中,可秋季完全成熟以後,就成群結隊地離開淡水到大洋中產卵,繁殖後代。魚群遊向大海的意誌非常堅決,當沙洲擋住去路時,它們會趁黑夜躍上河岸,在灑滿露水珠的草地上滑行,繞過障礙後,再重新躍入水中,繼續勇敢地向前遊去。人們還發現,每年春季長僅6~7厘米的小鰻,又成千上萬地從歐洲沿海湧入河川之中生活。幾個世紀以來,關於鰻鱺到哪裏產卵,小鰻又怎樣遊回河湖之中,一直是個令人費解的謎。

有人在20世紀初在地中海發現了一種透明的葉片狀小魚,經研究是鰻鱺的仔魚。根據這個線索,海洋生物學家從1904年開始,進行了長期的調查工作。

在北大西洋不同地點,他們采集了數百個浮遊生物的樣品,發現鰻鱺仔魚的個體,自東向西逐漸變小,到百慕大島的東南方海域,個體長度還不足1厘米,這就是鰻鱺洄遊4000~5000公裏而集中“生兒育女”的場所。同時剛孵化出來的幼鰻又必須從降生地開始,遊經遙遠的路程,到歐洲大陸的淡水中生長。對於遊泳能力很弱的幼鰻,很難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漫長的遊程。它們就借助北大西洋暖流緩緩東去,大約經過3年左右的時間,幼鰻才能到達歐洲沿岸,此時幼鰻已發育成小鰻,於是進入河川棲息。在淡水中生活5~8年以後的鰻鱺,又要奔向新的征程,再遊到海洋中產卵。可見,強大的灣流係統,已成為歐洲鰻鱺生活周期不可缺少的條件。

另外,洋流對海洋航運也有明顯的影響。一般來說,順著洋流航行的海輪,要比逆著洋流行進的海輪速度明顯加快。例如,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37天才到達大洋彼岸;1493年,哥倫布再次作環球旅行,從歐洲出發後,他先向南航行了10個緯度,然後再向西橫渡大西洋。結果,隻用了20天就完成了橫渡的全部航程,其實是洋流幫了他的大忙。原來,第一次航行時,哥倫布的船隊是從加那利群島出發,逆著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所以,航速較慢;第二次航行時,先是順著加那利寒流向南航行,然後又順著北赤道洋流一直向西。同時,哥倫布船隊遠航時,正好偶然進入了盛行的東北信風帶,順水順風,速度自然比較快。

人們掌握了洋流的這些特點,就可以把洋流運行的規律應用到航運上,從而節約航運時間,縮短運轉周期,節約燃料和減少不必要的海上事故。潛艇還可以利用表層和深層洋流潛航。

當然,有的洋流也給海上航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例如,北大西洋西北部從加拿大北極群島與格陵蘭島附近海域南下彙聚成的拉布拉多寒流,在紐芬蘭島東南海域同墨西哥灣暖流相遇。冷暖海水交彙,使這裏經常存在一條茫茫的海霧帶。它還從北冰洋或格陵蘭海每年帶來數百座高大的冰山,漂浮市下,有許多進入灣流或北大西洋暖流中,給海上航行帶來嚴重的困難。

另外,陸地上許多汙染物隨著地表流入大海,洋流可以把汙染物攜帶到更加廣闊的海洋之中,從而擴大海洋汙染的範圍,造成更大的災害。

變色與發光的奧秘

1947年美國佛羅裏達半島沿海發生過一件怪事,那裏的原本碧藍的海水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裏突然變成了一片棕紅。針對這件事,科學家們作了大量的調查。最後查明,原來是海洋甲藻大量繁殖引起的海水變色。那一帶地處亞熱帶,海水中生活著大量浮遊生物,最多的是鞭毛蟲等原生動物。每當海水環境對其有利時,鞭毛蟲會以驚人的速度繁殖,科學家測定,一個細胞經過25次分裂後,能生出3300多萬個新蟲,一滴海水中就能孳生6000個之多。它們體內含有紅色的擬脂物,一旦環境突然發生變故,如海底火山爆發、地震產生海嘯等,這些浮遊生物就會大量死亡,把海水“染”成棕紅色。這時,因為浮遊生物迅速繁殖與死後分解,海水中氧氣大量消耗,加上有毒物質的擴散,會使魚類大量死亡。所以,赤潮現象對於海洋生物則是一種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