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龐大的“暖水管”(1)(1 / 3)

大西洋在赤道附近,也有兩個與太平洋位置大體相似的大洋環流。

一是北大西洋的北赤道洋流,大致從佛得角群島開始,沿北緯15°~20°之間自東向西流動,至安的列斯群島附近,稱安的列斯暖流。另一個為南大西洋的南赤道洋流,從非洲沿岸流向美洲沿岸,到南緯7°附近巴西東部向東突出的羅克角,分為南、北兩支。

在大西洋南北兩個環流中,墨西哥灣暖流最為著名。墨西哥灣暖流,又簡稱灣流,是世界大洋中寬度最大、流程最長、水溫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暖流。習慣上,人們把佛羅裏達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合稱為一個灣流係統。

它的總流量為7500~10000萬立方米/秒,比黑潮暖流大近一倍,幾乎相當於世界陸地上所有河流總流量的40倍。

灣流彙聚了大西洋南北兩股赤道洋流,又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內流動了較長的時間,成為熱量豐富的強大暖流。據測量和計算,每小時約有900億噸溫暖的海水從墨西哥灣流入大西洋;灣流每供給英吉利海峽1米長海岸線的熱量,約相當於燃燒6萬噸煤的熱量;每年帶給挪威沿海的熱量,約相當於這裏太陽輻射量的1/3左右,用這些熱量可以發出強大的電能,假如用石油作燃料生產同樣多的電能,那麼,平均每分鍾必須有一艘10萬噸級的油輪,不間斷地為發電廠運油加添油料。可見,灣流的熱量非常龐大,人們形象地稱它為永不停息地輸送熱量的“暖水管”!

這條龐大的“暖水管”,使流經地區的水溫和氣溫顯著上升。這樣,西歐和北歐的西部,便形成了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所以,西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生長著鬱鬱蔥蔥的針葉林和混交林,而北美東北部的格陵蘭島則絕大部分是白雪皚皚的冰封世界。灣流對西北歐氣候的影響,以冬季為最明顯。

挪威西部沿海1月平均氣溫為0℃左右,北極圈內的巴倫支海西南部終年不封凍,位於北緯69℃附近的蘇聯科拉半島的摩爾曼斯克,成為舉世罕見的高緯地區的不凍港。你如果到那一帶地區去,會發現許多奇特的自然現象:那裏有南麵吹來的凜冽寒風,有北方刮來的習習暖氣;有夏季紛紛飄揚的六月雪,有冬天陰雲纏綿的元月雨;那裏有大雁春天向南飛行,海鷗則秋天向北展翅。

受灣流的影響,北大西洋東西兩側海域,氣候迥然不同;英國設得蘭群島以東海域,1月平均氣溫約為3.4℃;而同緯度的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島東北海域,卻為-19℃,二者相差達到22.4℃!

“轉向”環流和北冰洋洋流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印度洋的大洋環流,不同海域具有不同的組成和特點。

位於印度洋南部的大洋環流比較穩定。低緯海區在盛行東南信風的吹送下,南赤道洋流自東向西橫過印度洋。勢力強大,流向穩定。而印度洋北部因受大陸限製和季風環流的影響,冬夏洋流要“轉向”,形成隨著季節轉換而變換流向的洋流係統。從10月到第二年4月,這裏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北部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形成反時針方向的冬季環流,尤以12月和1月表現得最為明顯。從5月到9月,這裏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北部海水自西向東流動,形成順時針方向的夏季環流,尤以7月和8月最為典型。

北冰洋的麵積最小,而且地處高緯,氣候嚴寒,冰覆蓋廣,即使是夏季,冰雪覆蓋的麵積也在2/3左右。那麼,北冰洋裏有沒有洋流呢?回答是:有。

北大西洋暖流有一支流向東北。同時,北冰洋海水經過格陵蘭島附近海域,分別形成拉布拉多、東格陵蘭等寒流。這樣,組成了北冰洋這一海域反時針的大洋環流。

洋流的“功”與“過”

洋流對氣候、海洋生物、海洋交通、海洋沉積和海洋環境等方麵都有巨大的影響,其中有“功勞”也有“過失”。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最大,它不但使沿途氣溫增高或降低,延長或縮短暖季或寒季的持續時間,而且能夠影響降水量的多少和季節的分配。

北太平洋西部的黑潮暖流,盡管沒有貼近亞洲大陸邊緣流動,但是對中國的氣候卻有顯著的影響,有這樣幾件引人深思的案例:1953年,黑潮的平均位置向南移動了大約170公裏,第二年,我國的江淮地區雨水滂沱,出現了百年未見的水災;1957年和1958年,黑潮的平均位置又較之往年北移了,結果1958年,我國的長江流域梅雨減少發生旱災,而華北地區大雨傾盆形成水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