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們給它們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針狀物。
這種針狀物在太陽的色球層上經常可見。
前麵已經介紹過,在日全食的時候見到色球上有巨大的紅色噴發物,叫日珥。
平時它們也被強烈的光球光芒所淹沒,我們是看不到的。
同樣,天文工作者通過色球望遠鏡每天都跟蹤監視太陽色球上的活動,其中就包括日珥活動。
日珥的形態是多姿多彩的。
有的如色球外的浮雲有的像噴泉,有的似環形拱橋。
有的日珥可以高達幾萬到幾十萬千米。
它們的底部在色球,而活動已深入到日冕廣闊的空間。
日珥的精細結構十分複雜,主要由氣流組成。
日珥出現的次數和拋射的高度都與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有密切關係。
一般來說,一次日珥活動要經曆幾小時到幾十天。
根據日珥的形態和運動特征,把日珥分成三種類型:爆發日珥、寧靜日珥和不規則日珥。
最為壯觀劇烈的是爆發日珥。
它的物質以每秒幾百千米的速度向外拋射。
1995年10月24日,我國學者赴泰國觀測日全食,北京大學附中的同學就觀測到這種爆發日珥。
與爆發日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寧靜日珥。
它們猶如色球層的浮雲,幾天之內都沒有多大變化。
當代天文學對太陽認識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揭示出太陽的磁場性質。
日珥的形態和運動都取決於貫穿日珥;也因外界擾動使等離子體瞬間被激活,從而加強運動或被完全瓦解。
如果你有機會通過色球望遠鏡來觀察太陽的話,你也許一眼就認出日麵邊緣的日珥,但是會被色球上的一些暗條所迷惑。
其實,這些暗條就是日珥,隻不過不是處於日麵邊緣的日珥,而是位於日麵上的日珥,它們與觀測者的視線平行,投影在日麵上。
由於日珥的溫度比色球層的溫度低,才呈現出各種姿態的暗條狀。
(5)日冕
日冕是太陽大氣中最外的一層。
同樣,平時我們是看不到日冕的。
然而在日全食時見到日冕蔚為壯觀,銀白色光芒呈羽毛狀,遠比色球和日珥更引人注目,向外延伸長達幾個太陽半徑。
一個太陽半徑就是約70萬千米,幾個太陽半徑是多麼遙遠的空間!也就是說,太陽最外層的大氣可延伸到幾百萬千米。
同樣,日冕的形態也是隨太陽整體活動強弱而變化的。
日冕中的物質也是等離子體。
它的密度比色球層更小,而它的溫度反而比色球高,高達上百萬度。
為什麼?現在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自從1931年,法國大文學家李約瑟發明了日冕儀以後,大文學家們也可以在沒有日全食的時候進行日冕觀測。
冕洞和太陽風。
日全食的時候,我們看到美麗柔和而亮度均勻的日冕。
這隻是從可見光觀測到大尺度的宏觀日冕。
如果通過X射線或遠紫外線波段測日冕,就會看到日冕的輻射和亮度不均勻的細節,並存在黑暗區域。
在日冕中存在密度小、亮度比周圍暗很多的弱輻射區域,叫冕洞。
太陽極區常年可以見到冕洞,並向南北方向延伸。
日麵低緯度區也可見到小的冕洞。
冕洞是太陽上一種比較穩定的物質活動現象。
一個冕洞可維持幾十天至幾個月,甚至1年。
為什麼會出現冕洞呢?我們知道,日冕中的等離子體以高速不斷地向外膨脹擴散,發射出穩定的粒子流,吹向行星際空間。
這種現象就叫太陽風。
在地球附近,太陽風的風速達每秒450多千米。
它們吹遍整個行星際空間。
“汙染著”整個行星際環境,使所有太陽家族的成員都遭受汙染。
冕洞就是吹出太陽風的風源。
答:太陽係包括太陽、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及行星際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