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天文工作者每天可以通過色球望遠鏡觀測這一層。
我國古代記錄的日全食特征時,載有“三焰食日”。
“三焰”就指日全食的時候,在日麵周圍看到三個紅色的“火焰”狀的現象。
這紅色的火焰就是色球層的噴發物,叫日珥。
古人還以為就是這三個火焰把太陽吃掉了,從而發生日全食。
直到18世紀,歐洲的天文學家還在探討日全食見到太陽周圍薄薄一層玫瑰色的光輝到底是何物。
因為隻有當月亮把日麵全遮住時才能見到它。
有人認為它可能是月亮上的大氣層,有人認為可能是太陽上的大氣層,還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特殊現象等。
1842年7月8日,在歐洲發生日全食,天文學家們事先就決定把觀測的注意力都放在這紅色的光輝上,企圖找出合理的解釋。
但是,在短短的幾分鍾內隻是觀察到了這種曇花一現式的天象,沒能給予正確的科學解釋。
1851年7月28日,在歐洲又發生一次日全食。
天文學家們經過仔細的觀測研究,確認這紅色光芒不是月亮上的現象,而是來自太陽。
經曆10年得出這個結論是多麼艱辛,又是多大的進步啊。
1860年7月18日,在歐洲再一次發生日全食時,照相術已經發明,天文學家們使用這種新技術觀測日全食,其結果確鑿地證明這紅色的光輝是太陽外層大氣。
這個結論為探索太陽物理結構鋪平了道路,從而誕生了太陽物理學。
自從1892年,美國著名的太陽物理學家海耳發明太陽單色光相技術和1933年法國傑出的天文學家李約發明雙折射濾光器後,科學家們成功地製造出色球望遠鏡,天文工作者隨時可觀測太陽色球的活動。
太陽色球是充滿磁場的等離子體層,厚度約2 500千米。
其溫度,在與光球層頂銜接的部分為4 500℃,到外層達幾萬攝氏度,密度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整個色球層的結構不均勻,也沒有明顯的邊界。
由於磁場的不穩定性,色球層經常產生爆發活動。
等離子體是什麼物態?大家都知道物質有三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這是指在一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下,物質所處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接觸的物質三態,從物理學角度說,主要是分子原於和原子集團三種聚集狀態。
當氣體中的分子運動加劇,形成高度電離,則由離子和電子的混合集團組成的物質,這種物質稱為等離子體物態,屬於物質的第四態。
閃電和極光就是地球的天然等離子體的輻射現象。
天然的等離子體在地球上雖然不多見,但是在廣闊的宇宙間卻是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
因此,我們在認識太陽、恒星和恒星際空間的時候,必須要知道這物質的第四態。
耀斑。原子彈和氫彈為什麼具有強大的威力?主要是因為它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地釋放能量。
這裏要介紹的是在太陽高層大氣活動中,在短短的時間內日麵局部有大規模的能量釋放現象,幾分種內釋放的總能量可達到燙1 023~1 026焦耳,接近太陽平時1秒鍾輻射出的總能量。
通過色球望遠鏡觀測這種現象時這種突然發亮的輻射強度和麵積迅速增大,達到最大時,能維持幾分鍾、幾小時甚至1天,然後緩慢減小至消失。
這種現象就叫耀斑。
在日麵上增亮的麵積超過3億平方千米的叫耀斑。
小於3億平方千米的叫亞耀斑。
我們整個地球的表麵積為5.1億平方千米。
你可以想一想耀斑的區域和它釋放的能量有多大了。
有人作了一個概括性的說明:一個耀斑從產生到消失,它釋放的總能量約相當於100億個百萬噸級氫彈爆炸的能量。
日珥與暗條。
色球的結構是不均勻的,從色球中不停地向外噴射許多細而明亮的流焰狀的火舌,看上去色球邊緣成鋸齒狀。
這些火舌是色球層上升的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