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黑子是光球上物質劇烈運動形成局部強磁場的區域。
黑子表麵的溫度在4 500℃左右,大多數黑子是成群出現的,成雙出現的較多,靠日麵西邊的叫前導黑子,在東邊的叫後隨黑子。
地球不停地從西往東自轉著,那麼太陽有沒有自轉呢?太陽有自轉,自轉運動的方向也是由西往東。
我們觀測太陽黑子時就會發現、日麵上的黑子每天都有規律地從東向西移動大約13度,它們好像列隊齊步走一樣。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黑子在日麵上移動嗎?不是,這是太陽自轉造成的。
既然太陽和地球都有自轉運動,那麼太陽和地球自轉的形態完全一樣嗎?前麵已經講過,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星球、地球是固態的球。
太陽這個氣體星球,在自轉的過程中,日麵上不同的緯度自轉的快慢是不一樣的。
太陽赤道區域自轉一周約27個地球日,兩極區自轉一周約31個地球日。
地球自轉時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長期觀測太陽黑子就會發現,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的甚至幾天、幾十天日麵上連一個小黑子也找不到。
可以說日麵上幹幹淨淨。
我國對太陽黑子的聯合觀測,從60年代到70年代,連續每日定時觀測太陽黑子14年之久,對黑子這種“戲劇”性的變化深有體會、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天文學家們早已統計得很清楚。
太陽黑子從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約相隔11年。
也就是說,太陽黑子有平均11年的活動周期。
黑子是光球上的一種活動現象。
這11年的活動周期正是整個太陽的活動周期。
從而使我們步入到認識太陽的物理本質。
天文學家們把太陽黑子最多的年份,也就是太陽活動最劇烈的年份定名為“太陽活動峰年”。
而把太陽黑子最少的年份,也就是太陽活動最平靜的年份定為“太陽活動寧靜年”。
米粒組織。當用天文望遠鏡觀測黑子時,常常會發現日麵上有許許多多似隱似現的米粒狀的組織。
它們不像黑子那麼明顯,但是數目多得驚人,幾乎是覆蓋整個日麵,是觀測黑子時的“副產品”。
特別是在地球大氣透明度好的情況下,米粒組織更清晰可辨。
米粒組織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知道,光球底部的溫度很高,上部溫度低,而且低很多。
光球上下溫差大,極容易產生上下對流。
這種對流形式便把太陽內部的熱量傳遞到太陽表麵。
類似我們燒開水時,壺底部的水被加熱後,通過上下對流將熱傳到水的上部。
米粒組織正是這種熾熱的氣浪迅速上升和冷的部分下沉的運動。
米粒組織的形態很不規則。
每個米粒組織直徑一般在1 000千米左右。
這是多麼大的沸騰氣流啊!它們的溫度比光球溫度要高一點。
每個米粒組織存在的壽命約為幾分鍾到十幾分鍾。
光斑。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黑子時,經常會發現在日麵邊緣的黑子群周圍伴生著比光球還要明亮的呈纖維狀結構的光斑。
它們大約比光球的亮度要高出10%。
光譜觀測表明,光斑的溫度比光球溫度平均高約100℃。
它們和黑子形成鮮明的亮度對比。
光斑和米粒組織絕然不一樣。
光斑出現的數量遠比米粒組織少,比米粒組織亮。
存在的時間一般在幾天到十幾天。
那麼,光斑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們很可能是光球層頂部的熾熱氣團。
光斑一般長約50 000千米,寬約5 000~10 000千米。
(4)色球
如果把太陽大氣層比作一座樓房,那麼色球就是光球之上的二樓,也就是太陽大氣中的第二層。
平時由於地球大氣把強烈的光球的光散射開,色球被淹沒在藍天之中,我們是看不到這一層的。
隻有在日全食的時候,才有機會直接飽覽它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