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桓、樊雲彤從枳都出發時,打前戰的六公子府的行人(使者)率先出發了。
使者到了虎安山,瞫伯心不在焉接待完,令人送入館舍,召屬下商議。
瞫伯道:“這次大夫鄭桓要來,其意果真是專為貢品?”
相善道:“一來收舊債,二來揚新威,三來堅戰心。”
若春沛道:“相大夫之言,正是此理。鹽水戰敗後,鬱水成為重點戰場,從勢論,楚強巴弱,鬱水隨時有失去的可能。鬱水一失,楚軍可下丹涪水,兵鋒直指枳都;枳都若失,我巴國首尾不能相顧。因此,君上極重視丹涪水。”
瞫伯服其論,道:“不可怠慢。”
苴懷道:“邑君,還有一事:枳都開出的貢品名冊之中有一個必須品名,其中有天尺神茶。自從二十多年前為取神茶一次就死了十多人,先邑君於是下令從此不再采集神茶,如何辦理?”
相善道:“先邑君並未下令從此不再采神茶,而是說若無江洲明旨,可不采神茶。依我之見,此次鄭桓專門打條路來,本就是為宣示權威,如是推卻不辦,必以為我部不肯賣力。”
多人道:“相大夫之言有理。”
瞫伯道:“時下正是早茶采製季節,令荼氏采集天尺神茶。”
瞫夢龍一直未發過言,這時道:“聽說同鄭大夫來的是樊雲彤,此人勇冠三軍,我們打小就有交往,到時侯,我想去迎接他。”
瞫伯笑道:“此事不需你來發言,已有安排。既是如此,隻要信使到了,你可隨春沛到龍溪口接客。”
采神茶命令傳到金巴山腳下、丹涪水岸邊的荼氏部族,這裏是虎安山大部族在丹涪水岸邊最下遊的一個子部族,主寨建在丹涪水支流砠梁河(後稱石梁河)的入水口處。
本來,在再下遊幾十裏遠,還有一個麻灣洞,人數很少,不知來自何處,洞主稱為麻大姐,洞中人全是漁姐漁夫,雖然也在虎安山大部族的地盤內,但曆代虎安伯對麻灣洞不征賦、糧,不調武士,也就是不對虎安山承擔任何義務,原因是有一年洪水,當時的虎安伯及其一個兒子、一個孫子同船在麻灣洞附近的江水中翻舟,幸得麻灣洞的人救了命,由於這個兒子、孫子後來都成了虎安伯,因此也就是麻灣洞人一次救過三個虎安山首領的性命。麻灣洞的人也從不惹事,與其他部族之間幾乎沒有往來,隻有不能自給的鹽等生活必須品,才與其他部族互通有無,就像隱士一樣生活。
聽到采茶命令,首領荼謹大驚道:“這,這,這,如何是好?”叫苦連天,召眾人商議。
荼者,古意之一就是茶。且說這裏荼氏,傳說是神農氏的一個支係,擅於識茶、種茶,很多年前來到金巴山下的蜒水 邊,聽說山上有神茶,於是在此定居下來,探取神茶,種植茶樹,遂以荼為姓,山中數個小部族歸於荼氏。
天尺神茶出自金巴山頂的天尺峰。天尺峰,高聳入雲,意為離天僅一尺之意。天尺峰頂,有天然生的茶樹,其葉醇香非他茶可比,荼氏人為紀念先人神農氏,稱為“神農茶”,久而久之,有人簡稱“神茶”,因峰名而又稱“天尺茶”,是藥用和飲用的極品,向巴主宮和虎安宮的貢品,當然不僅僅是為了飲用,更是高檔藥材。
天尺神茶數量極其有限,常人無權飲用,於是荼氏人便借采神茶之機,采集神茶種或是小茶苗到天尺峰之下的緩坡地種植,漸成一座茶園,人稱“天尺茶園”。不過,這等移植茶,品味自然要次一等,但仍是極品,據史載,後世乾隆年間,仍是貢茶。在當年,天尺茶園的極品尚不能用於胡弄巴主宮和虎安宮,每年仍要去天尺峰采神茶。可是,要采神茶,須過野人溝、怪獸嶺等多處險地,所以每年采集神茶,都要死傷人員。荼氏人代代埋怨最先將神茶獻給巴主宮的祖先。
多數人尚未到,有人來報樊氏部落樊芪求見。荼謹大喝道:“提樊參的人頭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