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者嚇了一哆嗦:“好像打的空手。”
荼謹道:“那他來做什麼!我兩家的仇,隻有一個解法!正忙正事,他來湊什麼熱鬧!給我打出去!”
老者荼觀道:“樊氏數次來人,我看樊參是誠心誠意 何不一見?亂麻絲越纏則越緊,冤家宜解不宜結。”荼觀乃荼謹親叔,荼謹隻好道:“看他這次又如何說!”
提到樊氏,荼謹不能不想起一樁舊恨。
———— 十四年前,貓兒溝樊氏部人從枳都回鄉,坐小船過了金巴山荼氏寨不遠,纖夫拉起吃力,大喊暫歇,六人在舟上休息片時。此時正值冬季,又遇多少年才見的天幹,水位大跌,一人下舟去岸邊活動筋骨,突然見前方一處低處的岩石縫上有股水冒出來。這人心想必是龍洞水,便想上前洗把臉,先捧來嚐了一口。不想,這一嚐,嚐出好事,大喜,但壓低聲音道:“快來!有鹽水!”舟上五人聽見喊聲,急來嚐了,無不歡喜,又將縫口刨開,水越發大起來。一人喜道:“且休張揚,快回去稟報寨主。”
樊氏首領樊周得知好消息,比妻生了子還高興。
第二日,天剛麻麻亮,樊周點起本部武士、石工匠人一百餘人,分數舟直下鹽泉之處,插上標記,開始量算,設計如何開發。
正當樊氏人搞得熱火朝天之時,一隊舟隊從下遊開上來,領頭的正是荼氏首領荼倫及其長子荼謹。荼倫時年已過五旬,聞聽樊氏來搶鹽泉,披掛而來。
荼謹在舟上大喊道:“狼有狼窩,鼠有鼠洞,這裏是我荼氏地盤,你們來打什麼幹幫!快快離開!”
岸上樊周長子樊參,時年三十餘,與荼謹年紀相當,大聲回叫道:“大江朝天,各有半邊,這丹涪水上千裏,也是你荼氏的!”
荼謹叫道:“那就稟報邑君,由虎安宮來決斷!”樊參叫道:“丹涪水河灘上自來的規矩,誰先看見是誰的!何況,你荼氏敢來與我貴族相爭!”
兩不相讓,劍拔弩張。樊參率先一箭,正中荼倫頭部,瞬間點燃戰火,在江上、灘上大戰一場,各死數人,傷數十人。荼倫次子荼慎也受重傷。
這一來,衝突陡然升級。樊周見形勢難控,天也快黑,先下令撤退,並急令人快報虎安宮。
荼氏人群情激憤,磨劍擦弓,誓要追擊,荼謹理智,見父親、二弟傷重,下令回寨,明日大戰。
當晚,荼倫死去。死者為大,荼謹令先辦喪事,然後大起兵丁,踏平樊氏。
瞫玉得到消息,正是晚間,連夜連晚親自與山師將領瞫劍率一百武士出發,次日趕到荼氏部族,多方安撫。樊氏賠了多少好話、多少財物,才將事態平息。
事情雖然平息,樊、荼二氏從此結了大怨,老死不相往來。
荼倫次子荼慎在這一場惡鬥中背部受傷,當時醫治痊愈,不料事隔一年,發背癰而亡,荼氏人自然要把這一筆賬也記在樊氏身上。
荼倫一妻二妾,人丁興旺,共六子三女,正妻生荼謹、荼珍、荼觀,一妾生荼慎,一妾生荼賢、荼良。此時荼珍已先逝。
荼謹之子荼天雲、荼慎之子荼四、荼賢之子荼七、荼良之子荼十一等一班少年兒童親眼見到親人死於仇人之手,比荼謹兄弟還要恨樊氏入骨,齊聚宗祠,叩頭發誓,刺腕出血,要找樊參報仇。
順便交待一句後話:因此爭端,鹽泉開發一時擱下。又因冬天過後,春雨一發,那鹽泉被江水淹沒,再加後來戰事不斷,便一直沒有開掘。至宋代,有人再次發現這處鹽泉,直到清代才開掘出來,後來又沒落。這處鹽泉水,《輿地紀勝》卷一百七十四《涪州?景物下》有記載:“白馬津……有鹽官。”既置有鹽官,必定盛產鹽巴。
———— 想到這些,荼謹暗道:“難道殺父之仇,真要按虎安宮的調停,等楚國人被趕走了才能再報嗎?可惡的楚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