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章 巴鹽●鹽巴(1 / 2)

(本章屬於背景介紹,與前後兩章情節上沒有直接銜接,不喜歡的朋友可直接跳過)

巴人不太會總結戰爭的經驗與教訓,他們大多數人更相信手中的柳葉劍。

戰事結束後,本來應該認真總結,可是,他們中的貴族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劫後餘生的享樂上,奴隸們當然是做他們做不完的活。

但是,他們自以為非常清楚,這一戰,是為什麼打起來的。

沒有無緣無故的戰爭,就算是無緣無故,本身也是一個原因。現在,來簡單交待一下巴楚戰爭的背景。

這次巴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戰,《史記?楚世家》僅載:“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於是楚為捍關以距之。”語焉不祥,讓後人誤以為與崇尚武力、英勇善戰的巴人無關。

有關巴人、巴國的曆史記載,比長了尾巴的人還要稀少,有種認為巴國本來有史書,被秦始皇的一把火焚了。

這場戰爭的直接起因是楚國出兵先攻占了巴國東部的第一道鹽泉——夷水(清江)鹽泉,巴國聯合蜀國反擊,意圖奪回鹽泉,並阻擊強大起來的楚國向巴蜀兩國的領土擴張。

當時,國界沒有現在這樣準確的經緯度,再加遷徒比較常見,因此,國土概念在一些地方(如無人地帶、緩衝地帶)還較模糊,但在巴人心中,鹽泉(水)是最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滴水必爭。

鹽、獨木舟(及船棺)、柳葉劍、丹砂、竹枝歌舞,當然還有在他們看來更加重要的巫術,是與巴人息息相關的。

這是一場因鹽而起的戰爭,巴國武士是名副其實的鹽戰英雄。

因此,我們不妨先說說鹽。

巴人對鹽的理解遠比現代人要深奧得多,在他們心中,食鹽是神聖的,充滿魔力。

勞動創造了人,而食鹽所含十多種微量元素是猿腦向人腦進化的催化劑。鹽還為保存食物特別是肉食提供了方便。

“鹽”,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早在虞舜時期,鹽已是部落間經常交換的重要項目,鹽,是最早的商品;夏王朝"定九州,任土作貢",規定凡出鹽的地方,鹽必須作為貢物向天子按期進貢。

初期鹽的獲取,安爐灶、架容器、燃火煮,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便稀以為貴。《左傳》稱鹽為“國之寶”。

食鹽,是天然的壟斷商品。

春秋時期,管仲便基本搞定了鹽的官營製度,而壟斷經營(特許經營)一直並沒有真正消失。古代超級土豪(巨賈),多出自鹽業和鐵業。

不僅如此,鹽,還是古時祭祀的常見之物,人們認為邪惡對鹽有恐懼感,巴人更是深信不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你說重不重要?

古時,掌控鹽,就是掌控重要資源,掌控財富,甚至掌握別人的命運。而所有動物之間的爭鬥,起源於對食物的爭奪,人類為包括食物在內的財富而戰,並且永遠不會停息。

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岩鹽等,由於交通條件和製鹽技術同時受到極大製約,就近取鹽必然成為數一數二的重大事情,不惜大動幹戈。

據說,中國最早的兩場曆史大戰,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也是因為爭奪鹽池。其中河東鹽池(山西運城解池)便是最重要的一處鹽源,成為逐鹽中原的目標。

古代巴人,得天獨厚。三峽及四川盆地原是一片汪洋,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後來,四川盆地成為內海、內湖,再由海盆、湖盆而成為陸盆。

大巫山、大婁山等諸多山脈隆起之後,把海底的含鹽層上升,經雨水順裂隙滲透溶化後再流出地表,形成峽江地區眾多的鹽泉。

峽江地區盛產的食鹽,成就了巴人,才有“鹽巴”、“巴鹽”兩個詞。鹽,是巴國的經濟命脈,滿載鹽巴而穿梭在大小河流之中的巴人獨木舟,讓鄰國人羨慕、嫉妒、恨,還加發瘋。

巴人走到哪裏,鹽水就從哪裏汩汩流出來,除了三大鹽泉,他們搶奪、或是發現眾多鹽泉,僅長江沿線,就有今奉節的白鹽磧、雲陽的雲安廠、開縣的溫湯井、萬州的水灘井、忠縣塗井等等讓他們喜笑顏開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