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安伯瞫玉想起的兩個人,正是在巴楚古仗之戰、穿岩山受困時,衝在最前麵解救了的他的相氏武士相胤和樸延滄。
年關剛過, 瞫玉令人專程請相胤、樸延滄到虎安宮作客,與二人交談多時,瞫玉非常高興,又讓瞫劍試了兩人的武功,得到虎安山第一劍的認可。
相胤,正是古丈大戰為國捐軀的前相氏部族首領相德的獨子,今年十四歲,體格十分出色,已經習武多年,已然小有所成,此時瞫玉感念其父相德救命之功,憐相胤身世,下令虎安山山師主將、瞫氏曆代以來五大劍客之一的瞫劍收為相胤為徒兒,並視同瞫氏子弟同等對待,可傳授最高級劍術。
瞫氏最高級劍法本不外傳,虎安伯有令,再加瞫劍試過相胤武功,發現他根基極牢,資質頗高,十分喜歡,滿口答應不吝教授。
與此同時,憑救主的大功,瞫伯破格提拔樸延滄為舟師伍百長。
這樸延滄,小名通海,時為相氏部族武士,原籍離虎安山數十公裏的桐鄉山。
桐鄉山樸氏屬於巴人的一支,但不屬於白虎巴人,屬於後世稱為板楯蠻的一個小支係。板楯蠻的主要遷徙地在今閬中、沿嘉陵江一帶,因使用木板為楯,衝鋒陷陣,故而得名。
樸通海出生在一條叫鯢河的小河邊,父母為桐鄉山樸氏奴隸,本無姓氏,有一年,其生父隨樸氏頭領上山打獵,頭領不小心中了五步倒蛇劇毒,通海之父口吸主人蛇毒,救了主人一命,自己卻中毒而亡。主人感奴才舍己救主,準通海有姓為樸,隸兒身份因此也改變。
鯢河中有一種魚,其狀如魚,四足,其聲如嬰兒,當地人稱為“人魚”,也稱“娃娃魚”,就是大鯢,因其叫聲特別,雖是一道美味,當地人不食此魚,以為食之不祥,但並不如他們的圖騰蛇一般受到尊崇,也有人悄悄食用。
樸通海七歲時,捉到一條兩尺多長的娃娃魚,可是,這隻娃娃魚與其他的有所不同,仍是四腳,身體前似獼猴,後似狗,聲音像鴛鴦叫,其母見了,生怕惹禍,急忙讓放生。
他到了鯢河邊,正好碰到一個外地常來收山貨的人,那人對他說:“這魚吃了不得瘕疾,若是送到龍溪口,定然換得不少鹽巴。”
樸通海一聽是個好買賣,且收山貨的人不是第一次到當地來,便信以為真,不稟報母親,跟隨收山貨者到了龍溪口,被連哄帶嚇弄到鬱水鹽泉,賣給了鹽卿。
樸通海進了鬱水鹽泉,吃飽一頓殺威棒,才知大事不妙,木已成舟,受不住威嚇打罵,隻得屈從,做了兆丁,也就是鹽工,成了鹽奴。
鹽工極苦,時有逃跑的人,因此管得極嚴,通海雖有逃跑之心,恨無一絲機會。樸通海先是被安排做一些小雜事,混了口飯吃;稍長,運鹽、煮鹽,各樣苦重活路都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