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經營規模小,企業競爭力不強
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企業發展起步比較晚,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較弱、勞動生產率較低。農業企業使用的勞動力很多,但其人均產出一般都比工業企業低。特別是在我國,由於農業資源、生產技術條件不好,這一特征表現得更為明顯。另外,農業企業大多數處於廣大農村,而且比較分散,它的地域特點決定了農業企業在生產組織、勞動管理和供銷管理等經濟活動相對工業企業而言處於劣勢,很難產生工業企業的產業群聚集效應。
盡管在農業企業中出現了伊利股份、草原興發、雙彙等大型上市公司,但絕大多數農業企業還是我國企業群體中的“小字輩”,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企業競爭力的塑造。
(4)經濟效益不確定性大
由於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自然資源多樣性、土地資源稀缺性、生產的周期性、地域性和季節性等自然力製約影響較大,農業生產過程周期長,受客觀因素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不可控因素較多,致使農業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大,投入產出規律及其結果難以預測,經濟效益起伏較大。比如一個種植業企業,某年因氣候條件不好,導致企業減產減收,經濟效益下滑,同樣的投入可能得不到上一年收益。同時農產品在市場中會受到市場價格波動、技術壁壘等市場因素的影響的市場風險。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同時存在,導致農業企業的經營成本比較高,利潤相對比較低,而且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5)產品雷同,標準化程度低
農業企業的大多數產品雷同或接近,這是由農業的產業特性所決定的。因為農業屬於基礎性行業,勞動產品與其他部門相比花色品種較少,而數量卻很多,這就加大了企業經營決策調節手段和市場競爭的難度。盡管農業企業產品類別表現雷同,但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卻不高。由於農業企業對土地、日照、水等自然環境的依賴,使得農業企業生產環境較為複雜,客觀自然力難以控製,有別於一般工業企業的工廠化作業環境,進而對生產、加工、銷售過程的產品質量控製也較為複雜,質量標準的製定和實施也較為困難。
(6)員工素質較低
我國大多數農業企業都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農民工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再加上農業企業產品本身的技術含量較低,企業一直以來對員工的再教育和培訓不重視,導致農業企業的員工素質普遍不高。然而農業企業要想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應用科技成果都離不開高素質人才。要想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農業企業就需要一定數量的高素質人才,而由於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業企業的資金嚴重短缺,地域遠離城市,工作條件艱苦,在吸引人才方麵處於劣勢,造成農業企業人才匱乏,員工素質有待提高。
(7)資金短缺
我國目前農業投融資體係造成財政、信貸等多方麵對農業投資不足,不能滿足農業企業經營深入發展對資金的需求。首先,國家財政對農業企業的支持不足,國家支持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很少,絕大多數農業企業不能享受國家的政策扶持。其次,農業信貸資金投入長期不足,農村金融對農業企業經營的信貸支持力度極為有限。加之農業企業融資渠道有限、麵臨著發展資金短缺的約束,不利於形成規模經濟以降低產品生產成本。由於政策法規所限,農業企業進行的一些融資行為引起了各界廣泛的關注,如“孫大午事件”等,這從側麵反映了農業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另外,農業行業作為低利長期回報產業,其自身資本積累速度較為緩慢,加劇了資金短缺的局麵。
(8)管理不規範,營銷意識較差
農業企業成長於弱勢產業,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後、基礎管理薄弱、內部規章製度不健全等問題,大多數農業企業仍處在經驗管理階段。
在產品營銷方麵,我國農業企業的產品普遍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且不注重品牌戰略,不注重市場營銷,商標意識比較淡泊,對品牌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對品牌缺乏長期發展規劃,對優質名牌產品的重點扶持力度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