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學者按照時間將采納行為理論劃分為采納前理論與采納後理論。采納前理論包括合理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規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合成的TAM與TPB(Combined TAM and TPB,C-TAM-TPB)、PC利用模型(Model of PC Utilization,MPCU)、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采納後理論主要研究的問題是個體與組織如何持續地利用與擴展IT功能,影響個體與組織持續利用與擴展IT 功能的因素是什麼。采納後理論主要包括康波(Compeau,1999)等人對采納後IT使用的度量問題進行了研究,確立了關於采納後使用情況的度量指標,例如使用頻率、使用時間跨度、使用程度、用戶對係統的依賴程度、使用的特征數等。Igbaria(1995,1996)等學者研究了采納後的行為與采納前行為的關聯性,指出了IT采納行為是路徑依賴的;Bhattacherjee等學者把采納後行為的研究擴展到了特征層,認為在IT的采納後行為研究中,不應當把IT看作是一個黑箱。喬恩·賈斯帕森和帕梅拉·卡特(Jon Jasperson and Pamela E。Carter)最近對於采納後個體行為所進行的係統性的研究在很多方麵是開創性的。此研究給出了采納後行為的行為模型,描述了決定采納後行為的變量及其關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模型是一個帶有反饋的模型,用以說明采納後的行為會反過來影響采納動機,在本質上用以說明采納後行為的路徑依賴性,對於采納後行為管理幹預至關重要。所以賈斯帕森也給出了一個用以描述管理幹預機理的管理幹預模型,也詳細分析了各種幹預源與幹預目標,並進一步地將管理幹預模型與個體行為模型相結合,建立了兩層結構的采納後行為模型。

1.2.3 信息化成熟度模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諾蘭(R。Nolan)首先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係統發展的4階段論,之後經過實踐進一步驗證和完善,於1979年又將其調整為6階段論。諾蘭把階段(橫軸)分為初始期、普及期、控製期、整合期、數據管理期和成熟期6個階段,這是一種波浪式的發展曆程,其前三個階段具有計算機數據處理時代的特征,後三個階段則顯示出信息技術時代的特點,前後之間的“轉折區間”是在整合期中。由於辦公自動化機器的普及、終端用戶計算環境的進展而導致了發展的非連續性,這種非連續性又稱為“技術性斷點”。“諾蘭模型”是這一領域的經典模型,以後的學者在研究信息化成熟度模型時多以此為基礎。

在諾蘭發表“諾蘭模型”後,有多位學者對該模型進行了改進。西諾特(W。R。Synnott,1988)參照“諾蘭模型”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型,這是一個過渡性的理論,主要考慮到了信息隨時代變遷的變量。他用4個階段的推移來描述計算機所處理的信息——從計算機處理原始數據的“數據”階段開始,逐步過渡到用計算機加工數據並將它們存儲到數據庫的“信息”階段;接著,經過諾蘭所說的“技術性斷點”,到達把信息當作經營資源的“信息資源”階段;最後到達將信息作為帶來組織競爭優勢的武器,即“信息武器”階段。西諾特和諾蘭的模型均將係統整合(集成)和數據管理分割為前後兩個階段,似乎可以先實現信息係統的整合後再搞數據管理,但後來的大量實踐表明這是行不通的。美國的信息化專家米歇(Mische)於20世紀90年代初對此作了進一步修正,揭示了信息係統整合與數據管理密不可分,係統整合期的重要特征就是搞好數據組織,或者說信息係統整合的實質就是數據整合或集成。米歇的信息係統發展階段論研究成果可以概括為具有“四階段、五特征”的企業綜合信息技術應用連續發展的“米歇模型”。即信息技術應用的連續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增長階段、成熟階段和更新階段。決定這些階段的特征有五個方麵,包括:技術狀況;代表性應用和集成程度;數據庫和存取能力;信息技術融人企業文化;全員素質、態度和信息技術視野。

除了上述模型外,信息化成熟度模型方麵的研究成果還有漢納(Hanna)的信息技術擴散模型、EdgarSchein模型、SW-CMM模型、COBIT框架下的IT過程成熟度模型、技術-信息卓越度模型、業務-IT聯盟成熟度等模型。國內學者左美雲(2005)提出了基於專家調查的組織信息化成熟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