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賣官還推行了競標法,求官的人可以估價投標,出價最高的人就可中標上任。漢靈帝賣官不僅公開化,而且還具有製度化和持續化的特點。漢靈帝不亦樂乎地做著賣官生意,將官場搞得烏煙瘴氣,使原本就風雨飄搖的漢室更是雪上加霜。
東漢官員的品級不是按一品二品三品四品這樣的順序分類。他們的品級是和年薪掛鉤的,從最低的百石到最高的萬石,分為17級,稱為若幹石,比方說鄉裏官吏的俸祿是百石,太守是二千石,刺史是六百石,州牧是二千石,九卿是中二千石,而大將軍、三公級別最高,號稱萬石公。(這裏號稱萬石,其實還是有一定出入的)
漢靈帝的賣官,倒是實行明碼標價,誠信經營:前麵講了基本行情是一石一萬錢,二千石的太守二千萬,一千石的縣令一千萬,四百石的縣長四百萬。一切都是隨行就市,不管你家庭出身、文化程度、政治麵貌、個人形象、業務技能,金錢麵前人人平等。
這時司馬懿了解到最震驚的是,最大的官迷,也是出手最闊綽的是曹操的父親——曹嵩為了買官,他拋出驚天大手筆——出錢一億!一口價!誌在必得!
那時的市場行情是:由於地方官油水多,屬於實搶手貨,故實行溢價銷售;而朝廷百官由於不直接和百姓打交道,沒有地方長官那般有油水,屬於清水衙門,因此常常打折搞促銷:比如九卿的價碼,理論上應該二千萬錢的,但常常是促銷價賣出也不過區區五百萬,而三公的情形也好不到哪裏去,其掛牌價也隻有一千萬,也就是說,如果你既有錢,也想進軍政壇,那麼你隻需要支付一千萬錢就可以圓一次三公官場夢。
實在相當的溫柔、相當的實惠,相當的劃算。如此廉價,隻因為三公隻值那個價。為什麼隻值那個價?因為沒權。
此時的朝政大權都集中宦官在手裏,三公有名無實,實乃中看不中用的花瓶。而曹嵩居然出一個億!
東漢官吏為年俸。實際操作是按月發放,每月兌現。而且是以斛來計算,東漢的一石相當於現在的62斤左右,而一斛糧食隻相當於現在的27斤左右,二者並不是一回事。俸祿發放,是一半現金,一半糧食,所謂半錢半穀。那時也不興高薪養廉,官吏的俸祿是很低的,以中二千石級別的官(九卿)為例,其每月的領到的是9千錢,外加72斛大米,折合現在的市斤約為1950斤。萬戶人口以上大縣縣令的年俸為一千石,實際每月到手的工資是4千錢,外加大米21斛,折合現在的市斤約為570斤。東漢的地方官與朝官相比,相對而言少了皇帝賞賜拿,因此如果要支撐起一個大戶,也是相當的困難。縣令的尚且如此,其他小地方的公務員更不要說了,工作相當具體,薪水相當迷你,如此條件還要艱苦奮鬥,實在難為他們了。
曹嵩花一億現金,買一個太尉我們可以來算一下。萬石的年俸就假定真能拿到萬石,全部折算成錢的話,大約一個月是4.5*2=9萬錢,一億除以9萬再除以12等於。那麼曹嵩要收回那一億的現金要93年左右。
東漢通行的貨幣有三種:主幣是五銖錢,除此之外,黃金和絲綢也能當錢使用,銀子用得少,幾乎沒有。
漢朝五銖錢大約有3.5克,而漢靈帝時期發行的是新版“四出五銖”又稱“四出文錢”,大約3.6——4克左右。那時的鈔票就隻有一個麵額,一枚就是一錢,大小都是它。雖然分量很足,但奇怪的是,思想傳統的老百姓還是不買賬,新錢剛一發行上市,就引起罵聲如潮:“京師將破,天子下堂,百姓四散而去”。的確很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