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袁譚哈哈大笑:“仲達,你有所不知呀,鴻都門學名為習學之地,然,所學皆為旁門之學。縱然為旁門之學,但仍可學一技之長某個營生。乃如今,此地成了閹黨為天子賣官之地?”
“賣官?”
這個時候司馬朗心中似乎也憤憤不平,因為他是屬於神童班的學生,自視清高。當然不屑與買官者為伍。
於是司馬朗與袁譚接著開始八卦漢靈帝賣官的奇聞怪事。
++++++++++++++++++++++++++++++++++++++++++++++++++++++++++++++++++
漢靈帝之前的一些皇帝,也曾有過賣官的現象,但都隻是偶爾為之,而且所得錢款一般都是“佐國之急用”。比如漢武帝就有人捐官,但是他那個時候是為了打匈奴。而漢靈帝一切都是赤裸裸的,最為荒唐的是,開始他是在西園由宦官們操辦一下,因為西園是漢靈帝聲色犬馬的地方,比如他的那個裸泳館。前幾年就把官吏交易所移到了鴻都門學,明碼標價,公開賣官。賣官所得錢款都流入了漢靈帝自己的腰包。漢靈帝親自製定賣官的規定是:地方官比朝官價格高一倍,縣官則價格不一;官吏的升遷也必須按價納錢。一般來說,官位的標價是以官吏的年俸計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標價是二千萬錢,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標價是四百萬錢。
漢靈帝賣官可謂雁過撥毛,不放過任何機會,連功勞很大、聲望也很高的張溫、段熲等人,也都是給漢靈帝先交足了買官的錢,才登上公位的。當時有名有功勞的人,“張溫等雖有功勤名譽,然皆行輸貨財,乃登公位。”及至後來更變本加厲,以後官吏的調遷、晉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須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標價,也就是說,官員上任要先支付相當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許多想做官的人都因無法交納如此高額的“做官費”而隻好望洋興歎,徒喚奈何。
崔烈買官的故事十分搞笑。崔烈出身於北方的名門望族,曆任郡守及朝廷卿職。中平二年(185年)三月,崔烈想當司徒,便通過關係,花了500萬錢買了個司徒。到冊拜之日,宮廷舉行隆重的封拜儀式,靈帝親臨殿前,百官肅立階下。望著崔烈春風得意的樣子,靈帝突然覺得他這司徒一職來得太便宜了,忍不住惋惜地對隨從親信嘟噥:“這個官賣虧了,本來該要他一千萬的。”旁邊的一個宦官便插嘴道:“他能出五百萬,已經很不錯了。像崔公這樣的冀州名士,豈肯輕易買官?”事後,崔烈有一天問兒子崔鈞:“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意思是說,人們對我當上三公有何議論。崔鈞據實相告:“論者嫌其銅臭。”這就是“銅臭”一詞的來曆。
漢靈帝時候名義上實行三公九卿製度,所謂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其中太尉主天,是最大的一個,而九卿那相當於政府的其他九個職能單位。
真正掌握實權的卻是尚書台。
這裏要說一下,內朝官和宮外的外朝官。
外朝官就是前麵介紹過的三公九卿,而內朝官由尚書台的尚書(類似後世的秘書)、各種名號的將軍(如大將軍、驃騎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等)以及皇帝身邊的近臣如侍郎、常侍(主要是宦官)、侍中、議郎等等構成,相當於內閣,管決策!三公九卿隻能管執行!
一句話,內朝官有權,外朝官沒權。
崔烈所買到的司徒一職,與太尉、禦史大夫合稱“三公”,是掌握軍政大權、輔助皇帝的最高長官。賣官已賣到朝廷的最高官職——三公,堂堂皇帝竟然貪婪地像買賣貨物那樣討論著三公的價格,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唐到無以複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