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2)(1 / 3)

黑色的魔鬼

工作人員正在查看海水的汙染情況1967年3月下旬,位於英國康沃爾海岸到錫利群島之間的馬溫特海灣,到處都是一片陰慘慘的死亡之景象。螃蟹、海膽、鼇蝦和各種魚類橫七豎八,陳屍在海灘,空氣中彌漫著令人作嘔的腐臭味。向大海望去,再也見不到湛藍的海水,映入眼裏的是一大片醬黑黏稠的原油。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是一艘美國的超級油輪“托裏·卡尼”號不慎碰觸在名叫“七塊石”的暗礁上,8個油槽當即就損壞了6個,石油大量泄漏出來。為了打通航道,最後幹脆用飛機炸沉了油船,所載的10多萬噸原油全部瀉入大海。類似的事件不斷發生。1978年3月16日,一艘更大的海輪“卡吉斯”號在比斯開海灣觸礁,最後22.3萬噸原油全部流入海中。幾天內,人們就撿到了4500多隻死海鳥。16天內,共出現了數百萬隻死了的海洋軟體動物。石油,這個“黑色的金子”,在海洋中充當了黑色魔鬼的角色。

海豚之死

人們抬走被石油窒息而死的海豚海豚是一種高智力的海洋動物,經過訓練,能夠在水中進行一係列精彩的表演。它們在海洋中,經常成群結隊地嬉戲追逐。有時你會看到海豚興高采烈地推著黑色的塊狀物,玩得挺高興。但突然間,隻見海豚在拚命地掙紮,身子向下沉去,還發出吱吱的呼救聲。於是旁邊的海豚就趕去營救它,將受傷海豚托在海麵,似乎是想讓傷者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但可惜已經晚了,黑色的塊狀物塞滿了海豚的鼻孔,可憐的海豚在窒息中慢慢地死去了。

原來海豚推的黑色塊狀物是焦油團塊。在氧氣供給充足的海區,流入海中的石油在氧化作用下,變成由瀝青殘渣組成的焦油團塊,漂浮在海上。許多團塊有足球般大,能在海麵上隨海流長期漂流,遇上“貪玩”的海豚或鯨魚,就會堵住鯨魚的噴水孔或海豚的呼吸器官。在美國聖巴巴拉油汙事件中,就有4頭海豚和5頭鯨魚不幸致死。另外,油汙形成的顆粒狀石油下沉到海底時,常常會堵住海底軟體動物的出入水管,使它們窒息而亡。海洋中大大小小的油塊和油顆粒,實在是海洋動物的大敵。

赤潮

聖經《舊約·出埃及記》中有這樣的描述:“河裏的水都變作血了,河裏的魚死了,河也腥臭了……”這裏所說的就是“赤潮”現象,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近年來我國天津市的近海就發生過赤潮。日本的瀨戶內海,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赤潮越來越嚴重,1975年一年就有300次赤潮,僅1972年8月的一次赤潮中,就死了1428萬尾魚,損失約71億日元。

赤潮能形成赤潮的浮遊生物種類很多,已知的有60多種,如常見的裸甲藻、腰鞭毛蟲、棱角藻、原甲藻等。這些生物主要分布在離海麵幾十厘米到1米左右的海水表層。赤潮的顏色由形成赤潮時占優勢的浮遊生物種類的顏色所決定,如果紅色浮遊生物占優勢,海水就是紅的。

海洋受到有機物汙染,致使氮、磷、碳等營養物質大量增加,造成海洋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是形成赤潮的根源。瀨戶內海僅從1962~1969年的7年之間,就增加氮1.7倍,磷1.9倍,赤潮生物同時猛增,海水就越變越紅了。

知識點水循環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動態係統。在太陽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麵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形成水汽,水汽隨大氣環流運動,一部分進入陸地上空,在一定條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氣降水到達地麵後轉化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最終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動態循環。這部分水容易被人類社會所利用,具有經濟價值,就是人們所說的水資源。

水循環調節了地球各圈層之間的能量,對冷暖氣候變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還通過侵蝕,搬運和堆積,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水循環,海洋不斷向陸地輸送淡水,補充和更新新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從而使水成為了可再生的資源。

環境汙染與生物富集作用

人們為保護農作物和水生生物資源不受病、蟲、草害而大量連續使用農藥,特別是一些劇毒、高殘留農藥的逸散造成對空氣、水體、土壤等環境的汙染。化學農藥施用後,大部分由於風吹、雨淋、日曬和高溫揮發而逐漸消失。但仍有一部分黏附在農作物的葉片上,被吸收或滲入植物體內;一部分滲入土壤和水中,又被植物的根部攝取;一部分則散布到大氣中,隨雨水又進入土壤和水中被植物攝取。這些被植物、水生生物、魚類、禽、畜攝入體內的有毒農藥(稱為農藥殘留),可通過食物鏈逐步富集,並通過糧食、蔬菜、水果、魚蝦、肉、蛋、奶等食物進入人體,造成危害,這就叫農藥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