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麵積已近36億公頃,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人類應該樹立的正確發展觀
人類本來就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近幾百年來人類社會非理性超速發展,已經使人類活動成了影響地球上各圈層自然環境穩定的主導負麵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樣性的減退、水土流失及汙染的加劇、大氣的溫室效應突顯及臭氧層的破壞,這一切無不給人類敲響了警鍾。人類必須善待自然,對自己的發展和活動有所控製,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就當然地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
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很不容易。因為一方麵必須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了解和掌握各種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這本身是一項艱巨的、需要長時間進行探索的重大科學問題;而另一方麵,人類社會發展的勢頭,包括人口的增長、社會的變動、活動的範圍、消費的方式都是難以控製的。即使為了在一定水平上維持現有人口的生存,也還需要消耗相當數量的自然資源,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小的影響,這些問題在現有的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下還很難躲開。因此在協調人和自然的關係時,人們往往處於兩難的境地。要貫徹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首先當然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再不要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來搞發展。這就要適度限製發展的行為,選好發展的領域,改變發展的方式,充實發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來取得最大的效益。
了解自然,尊重科學,以人為本,全麵協調。經過努力,力爭取得高效的可持續的發展,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知識點垃圾分類與回收
垃圾分類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大多都是圍繞是否可以回收利用這一目的來進行的。從國內外各城市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方法來看,大致都是根據垃圾的成分構成、產生量,結合本地垃圾的資源利用和處理方式來進行分類。如德國一般分為紙、玻璃、金屬、塑料等;澳大利亞一般分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日本一般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等等。
中國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綜合利用、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堆肥、資源返還等。
水體汙染與生態破壞
河流、湖泊、海洋及地下水,統稱為水體,它們是地球水圈水循環的重要主體。使水體中的水和底泥發生物理、化學性質以及生物群落的組成等方麵的變化,以致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這種現象稱為水體汙染。
垃圾充斥的水麵事實上海洋汙染不僅有石油汙染,還有其他汙染,並且汙染的途徑是多方麵的,大致有3個方麵:由陸地河川流入大海,主要有工業廢水、生活汙水、農藥及其他汙染物;先排入大氣中,再隨雨、雪等降入海中,如各種大氣汙染物及放射物質,直接向海中排放或丟棄汙染物,如油輪泄漏、海上鑽油作業時泄油,戰爭時期油泵被炸。如,在伊拉克侵略科威特觸發的海灣戰爭期間,即發生了油泵站被炸導致大量原油泄漏的重大汙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