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海水溫度
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世界海洋的水溫變化一般在-2℃—30℃之間,其中年平均水溫超過20℃的區域占整個海洋麵積的一半以上。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則的變化,它主要取決於海洋熱收支狀況及其時間變化。經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日變化很小,變化水深範圍從0—30米處,而年變化可到達水深350米左右處。在水深350米左右處,有一恒溫層。但隨深度增加,水溫逐漸下降(每深1000米,約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處,溫度達到2°—-1℃。海水溫度是海洋水文狀況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描述水團運動的基本指標。研究海水溫度的時空分布及變化規律,不僅是海洋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對氣象、航海、捕撈業和水聲等學科也很重要。
淡水生物的作用
淡水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其主要生態作用是:浮遊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種礦質養分和有機物,保持水體一定的清潔度,增加水體的溶氧量,對水質理化特性的變化起主導作用,同時形成水域生態係統的初級生產力。漁業生產上所講的培養水質或肥水,實質上是指繁殖浮遊生物。浮遊生物生產力的大小,預示著池塘魚類產量的高低。浮遊植物是鰱、鱅和羅非魚等魚類的主要餌料,浮遊動物是幼魚的餌料。
多種魚類共同對水體環境發生影響。草食性魚類的糞便可以促進浮遊生物的繁殖,為鰱、鱅提供餌料。鰱、鱅等濾食性魚類取食浮遊生物和細菌,使水質變清,有利於草食性魚類的生活。鯉、鯽、羅非魚等攝食有機碎屑,也可保護水質。各種水生生物之間以及水生生物與環境之間連接成一個合理的、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係統,既具有較好的生產性能,又具有較強的自淨能力。
湖泊中,水生植物常占重要地位,大量植物有機殘體沉積湖底,積極參與湖盆的填平作用,據分析,雲南省天然湖泊底泥中有機質含量,洱海為2.69%,滇池為6.34%,草海最高可達27%,為湖泊的沼澤化和泥炭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其次,水生植物具有過濾泥沙、減緩水流的作用,促使湖水透明度增大。在氧化塘中利用水生植物(如鳳眼蓮)處理汙水,也是水生生物淨化、改造水域環境的實例之一。
知識點自養生物
作為生態學用詞也稱獨立營養生物,它的對應詞為異養生物。其原義是指僅以無機化合物為營養進行生活、繁殖的生物,在這種古典概念中,並沒有把獲得能量的基質氧化和為了碳素同化而進行營養物質的還原這兩大代謝係統加以區別。而今天這個概念已分為根據作為能源而被氧化的營養物質及其氧化形式來分類(化學合成生物、光合作用生物、無機氧化生物、有機氧化生物),以及根據對碳源的營養素材的攝取方式及其在還原同化作用中所必需的有機代謝物質的合成方式來進行分類。而且隻限定於後者的意義而被廣泛地應用。
土壤生物的作用
土壤中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土壤微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在土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級階段,能利用光能的地衣類微生物參與岩石的風化,再在其他微生物的參與下,形成腐殖質使土壤性質發生變化。
土壤動物是最重要的消費者和分解者。在土壤中生存或棲居的動物有上千種,很多為節肢動物。非節肢土壤動物主要有線蟲和蚯蚓。線蟲是土壤中存在比較豐富的動物,主要生活在土粒周圍的水膜中或植物根內。土壤中寄生性線蟲寄生於許多植物根部。蚯蚓是土壤中最常見的生物,喜歡濕潤的環境和豐富的有機質,常生活在黏質、有機質含量高和酸性不太強的土壤裏,有人估計,每公頃土壤所含蚯蚓可達200~1000千克。蚯蚓靠吞食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生活,它們使土壤與有機物緊密混合,並通過孔道的形成、糞粒的產生,使土壤更疏鬆多孔。
土壤動物中很多是節肢動物,重要的有蟎類、蜈蚣、馬陸、跳蟲、白蟻、甲蟲及螞蟻等。以蟎類和彈尾目昆蟲的種類最多、分布最廣。蟎類在土壤中粉碎和分解有機物,並把有機物運到較深的土層中,起到維持土壤通氣性、改善土壤的作用。彈尾目昆蟲俗名跳蟲,它們多取食正在分解中的植物。螞蟻也是土壤中比較活躍的動物之一,雖然它們的食物在地表,對枯枝落葉的分解作用很小,但它們是重要的土壤攪拌者。螞蟻築的窩丘,分布廣泛,攜帶了大量下層土壤至地麵。在有些地區,螞蟻用於建築蟻窩而搬動的土壤估計每英畝可達34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