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根係對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根係表麵能分泌代謝產物,促進礦物質溶解,促進根際微生物活動;根殘存於土壤中增加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通透性;有些植物(如豆科)根部與固氮微生物共生,增加土壤氮素水平。
活動於土壤中的動物、紮根於土壤中的植物和土壤中數量眾多的微生物對土壤有多方麵的作用和影響,歸結起來主要有:
(1)促進成土作用。母岩風化的礦化物質並不是土壤,還要加入有機物質,經過生物的作用才能形成土壤,生物對土壤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
(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種植於土壤中的深根植物、挖掘土壤的動物和數量巨大的微生物的活動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結構、孔隙度和通氣性。土壤動物打的洞疏鬆了土壤,加速了土壤的風化作用,改善了土壤的水熱狀況。
(3)提高了土壤質量。經蚯蚓作用的土壤在有效磷、鉀、鈣含量等多方麵都有明顯增加。動植物殘體經微生物分解和合成含氮的高分子腐殖質化合物,使土壤腐殖質化。
(4)對土壤覆蓋層的影響。動物的活動改變了土表的局部形態,如從土層中掘出大量土壤堆積成丘狀增加土表麵積,排泄物還增加了土壤腐殖質。
知識點土壤團粒結構
土壤團粒結構中由若幹土壤單粒黏結在一起形成團聚體的一種土壤結構。因為單粒間形成小孔隙、團聚體間形成大孔隙,所以與單粒結構相比較,其總孔隙度較大。小孔隙能保持水分,大孔隙則保持通氣,團粒結構土壤能保證植物根的良好生長,適於作物栽培。團粒是由多種微生物分泌的多糖醛酸甙、粘粒礦物以及鐵、鉛的氫氧化物和腐殖質等膠結而成的。總之土壤團粒結構是通過幹濕交替、溫度變化等物理過程,化學分解和合成等化學過程,高等植物根、土壤動物和菌類的活動等生物過程以及人為耕作等農業措施因素而形成的,其中以人類耕作等農業措施對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影響最大。
草原植被的作用
草原植被主要由各種天然雜草或人工牧草及分散生長的樹木組成。牧草特別是豆科牧草能改良草原土壤。豆科牧草根部與固氮根瘤菌共生,能將大氣中的氮合成含氮化合物,具有生物固氮功能。如每年每公頃草木樨能固氮127.5千克,苜蓿能固氮330千克。草原植被每年產生的大量有機物殘體經微生物分解後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和腐殖質積累。
草原植被草原植被與森林植被一樣,具有涵養水分,保持水土,淨化、美化環境的作用,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固定流沙。據測定,北方牧場、農閑地與莊稼地土壤衝刷比林地和草地大40~110倍。在降水較多地區,牧草地的保土力為作物地的300~800倍,保水力為作物地的1000倍。我國南方亞熱帶草山牧場,降雨量大且多暴雨,容易發生水土流失,故牧場隻能設在緩坡。近年國家推行草場實行圍欄分區輪放,控製適宜的放牧強度和輪放周期,促進牧草再生,實現持續利用,同時防止水土流失與沙漠化。
知識點熱帶稀樹草原
熱帶稀樹草原又稱薩王納群落,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其特點是在高大禾草的背景上常散生一些不高的喬木。在具有較長期幹旱季節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以旱生草本植物為優勢,並星散分布著旱生喬木或灌木的植物群落。由於禾草的生產力高以及植被稀疏開曠等特點,所以在幹擾較少的熱帶稀樹草原中常有大量有蹄類食草哺乳動物,如非洲薩王納群落中的斑馬、長頸鹿等。還有一些大型食肉動物如非洲獅等。它們與前述的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熱帶獨特的自然景觀,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