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提供產品和燃料,增加肥源。森林有助於發展畜牧業,增加有機肥,培肥土壤,同時還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村中能源缺乏問題,進而解決生態平衡失調問題。
我們不但可以計算森林的直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可以計算其間接生態經濟效益。據日本學者計算,日本森林在涵養水源、防止泥沙流失、防止土壤崩塌、保健旅遊、保護野生動物和供給氧氣與淨化大氣等方麵帶來的間接經濟效益,相當於全國財政支出總額。據芬蘭學者計算,芬蘭森林每年生長木材的經濟效益是17億馬克,而它的環保價值是53億馬克。由於森林對環境的良好影響,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森林的保護和建造。
知識點世界森林日
“世界森林日”,又被譯為“世界林業節”,英文是“WorldForestDay”。這個紀念日是於1971年,在歐洲農業聯盟的特內裏弗島大會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議並得到一致通過的。同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予以確認。有的國家把這一天定為植樹節;有的國家根據本國的特定環境和需求,確定了自己的植樹節;中國的植樹節是3月12日。而今,除了植樹,“世界森林日”廣泛關注森林與民生的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
海洋生物的作用
海洋麵積占地球表麵積的70%以上。由於海洋分布廣闊,海域類型多樣,海洋本身的深度不同,海洋與陸地接合部各具特征,形成了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與陸地生態係統多種密切聯係。海洋生物對陸地生物和整個生物圈都產生重要作用,具有較大的生態效應。
有淨化功能的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包括海濱濕地及近海生物(如熱帶、亞熱帶河口海灣的紅樹林群落),淺水海岸帶的海草群落,淺海生物群落及大洋深海生物群落等。淺海區及深海區表層生活有大量水生植物和浮遊生物,能進行光合作用,是海洋生物的初級生產者。特別是在遠離陸地的大洋區,海水營養貧乏,進行光合作用的自養浮遊生物則是主要初級生產者,是其他海洋動物的生存基礎,如藍細菌和固氮藍藻等。海洋深處是光線不能透射到達的黑暗場所,沒有初級生產力,但也有大量種類的動物依賴水表轉入的食物而生存,這些動物形成了特殊的適應能力,如形成發光器官、弱光區則有特別發達的視覺、捕食器官的增大、雌雄共生等。總之,海洋生物在海洋和陸地周圍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立體分布、能量利用體係。
(1)海洋生物是地球上最大的環境淨化者。陸地生物產生的各種有機物、代謝產物和環境釋放物都要經江河或大氣進入海洋,沉澱於近海底部和溶於水中,海洋生物則是這些物質的捕獲者,使海底沉積層穩定,清除水體的富營養化,增加水體透明度。如果沒有大量的海洋生物,海水的有機汙染就會不斷積累,地球生態就不能保持平衡,陸地生物也不能生存。
(2)海洋生物給陸地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產品。大量海洋植物和動物產品補充著陸地生物食物鏈,在有的地區海洋經濟是人類的主要依靠。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陸地資源的不足,開發海洋資源將顯得愈加重要。沿海岸陸地動物依靠海洋生物生存,如紅樹林是鳥類的重要分布區,海洋的魚類、貝類及爬行類動物和海草、海藻等植物是鳥類和陸地動物的食物源。
(3)海洋生物非正常生長造成的危害。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快,陸地資源的快速消耗,大量有機物和有毒汙染物排入海洋,使近海動物減少,而浮遊生物增多,或海草生長過多,造成海洋生物的發展不平衡,因此出現了大區域的赤潮、黃潮現象。從而影響了陸地生物的生存環境。保護海洋生態和海洋生物是21世紀的又一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