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的代表植物
海草是唯一淹沒在淺海水下的被子植物,全球12屬50多種海草中,南中國海海域就分布了8屬20多種,海草在我國的分布從溫帶的黃海、渤海一直延伸到亞熱帶的福建、香港沿海,在熱帶的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也有分布。
海菖蒲的植株植物的起源雖則是在海洋,但海草卻是二次下海的。海草屬於單子葉植物,在植物界係統地位是很高的。因此,有關海草的研究,一直是海草學家十分感興趣的問題。
海草是許多動物的一種直接的食物來源。在得克薩斯灣的海草床的研究中,Fry和Parker(1979)發現小蝦和小魚利用海草及其相關的藻類作為它們的初級營養源,海草常是幼蝦、稚魚的優良繁殖場所。他們在對340個動物進行穩定碳核素比率的測定基礎上分析說明了它們對海草的消耗水平和依賴關係。
海草群落是許多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和隱蔽場所。Kikuchi(1974)發現,當大葉藻的產量降低時,許多十足目動物、雛鳥和青壯期的魚類產量顯著下降;大葉藻場的衰退會引起魚類和附生的無脊椎動物種群的動物區係的變化。
海菖蒲植株海草是附生動植物重要的底物。Harlin(1980)曾列舉出在海草葉片上,附生有450種以上的大型藻類、150種以上的小型藻類(大多數是矽藻)和180種以上的無脊椎動物。
海草從海水和底質沉澱物的表麵搬運養分(吸取清除掉)的效率很高,是控製淺水水質的關鍵植物。因此,海草能在水中可溶性營養鹽很低的條件下生長。Bell(1979)發現海黽草屬植物的形態變化與底質沉澱物中有機質含量的百分率有關。她指出當底質沉澱物中有機質含量的百分率增加時,葉麵積指數會隨之增加。
A.植株;B.雌花序;C.葉尖;D.果實
黑須根蝦形藻(大葉藻科)大葉藻的葉子細長呈帶狀,長30~150厘米,寬07~15厘米,呈鮮豔綠色,春夏兩季生長繁茂,花為淡黃色。
蝦形藻的分枝較密,匍匐的莖和根固著在岩石上,葉細長鮮綠色,一般長30~140厘米,寬02~04厘米,每年的三四月份長出花枝,花被花苞包著。
叢生大葉藻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潮下帶石沼中,根較短,集生在匍匐莖的結節處,長不過5厘米。葉片長60~70厘米,寬3~5毫米,葉脈有5~7條,中脈在葉的頂端略變寬,葉鞘長約5~15厘米,比葉片略寬,管狀,葉頂端鈍圓。繁殖枝較少,長30~60厘米,肉穗花序,線形。雄蕊藥室長4~5毫米,寬約1毫米,花粉散放後衰萎,雌蕊的子房長約25毫米,花柱長約2毫米,柱頭有2個,果實卵形,具鉤,長3~35毫米,果皮具有明顯的縱向的肋。
叢生大葉藻日本大葉藻
多年生草本單子葉植物,匍匐生長在潮間帶下部和潮下帶沙石上。匍匐枝的每個結節處有2條根與1片向上的原葉體。節間長短不一,通常長3~32毫米,通常有2~4個葉片從葉脈上長出,葉鞘長125~6厘米,略比葉片寬,覆蓋著膜質的瓣。葉片長3~30厘米,寬125~15毫米。基部較窄,葉脈有3條,中脈頂部變寬,略分叉,葉的頂端鈍圓。繁殖枝最長的達25厘米,具1~5個佛蕊苞。肉穗花序,線形,頂端鈍形,具有4~5個雌花,4~5個雄花。雄蕊的藥室長橢圓形,長15~2毫米,寬1毫米,花粉散放後衰萎,雌蕊的子房長橢圓形,長15~2毫米,花柱與子房等長。柱頭有2個,長1~15毫米,開花後凋落。果實為橢圓形,長約2毫米,具有1個喙,果皮膜質,為紅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