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藻是多年生草本單子植物,生長在低潮帶下部,潮下帶石沼中。具有匍匐的地下莖和直立莖的分化,地下莖直徑為2~5毫米,分節明顯,直立莖扁壓,長10~35毫米,管狀,膜質。葉片長120厘米,寬2~12毫米,葉脈為5~11條。繁殖枝長150厘米,重複分枝,具有較多佛蕊苞。佛蕊苞鞘較長,通常長40~85毫米,寬2~4毫米。肉穗花序,線形,鈍圓,具雌、雄花各約20朵。雄蕊藥室長4~5毫米,寬1毫米,雌蕊子房長2~3毫米,花柱長15~25毫米,柱頭2個,長2~35毫米。果實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4毫米,一般具鉤。果皮膜質或皮革質,褐色,具有較明顯的條紋。
大葉藻紅須根蝦形藻
多年生草本單子植物,生長在低潮帶或潮下帶石沼中。匍匐莖直徑5毫米,每個結節具有2條根和1個葉片,老的結節處覆蓋著一叢淡紅色至暗褐色根,長約10厘米,節間較短,4~5毫米,葉鞘長達25厘米,背麵呈綠色,葉片較長,長達1~15米,寬12~45毫米,葉脈5條,中脈到頂。繁殖枝退化,成單一的花序,通常為線形、披針形。雄蕊由2個線形的藥室組成,長約2毫米,散放花粉後脫落。雌蕊的花房中心固定,與花序成45度角,花柱長2毫米,柱頭有2個,果實扁壓,呈新月狀,背麵中央有脊。種子為橢圓形。
海人草
海人草,高5~25厘米,暗紫紅色,軟骨質,有不規則的叉狀分枝。固著器為盤狀構造。枝圓柱狀,頂端如狐尾,全體密被毛狀小枝,但基部大多脫落。小枝的圍軸細胞8~10個。四分孢子囊位於小枝的頂端膨大部分,螺旋狀排列。囊果卵圓形,無柄,生於小枝的上部或中央部分的側麵。
海人草
海人草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海岸附近的淺海中,被認為是在演化過程中再次下海的植物。常在潮下帶海水中形成草場。在世界上的分布很廣,已知有12屬49種,其中7屬產於熱帶,2屬見於溫帶;3/4的種類產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海人草根係發達,有利於抵禦風浪
對近岸底質的侵蝕
陸地上的植物有樹木花草,它們構成大片森林、草原或花園綠地。海洋裏的植物都稱為海人草,有的海人草很小,要用顯微鏡放大幾十倍、幾百倍才能看見。它們由單細胞或一串細胞所構成,長著不同顏色的枝葉,靠著枝葉在水中漂浮。單細胞海人草的生長和繁殖速度很快,一天能增加許多倍。雖然,它們不斷地被各種魚蝦吞食,但數量仍然很龐大。
大的海人草有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長,它們柔軟的身體緊貼海底,被波浪衝擊得前後搖擺,但卻不易折斷。海人草的經濟價值很高,像我國淺海中的海帶、紫菜和石花菜,都是很好的食品,有的還可以提煉碘、溴、氯化鉀等工業原料和醫藥原料。
海人草是海洋動物的食物。有些海洋動物是食草的,另外一些是靠吃“食草”動物來維持生命的,所以,海洋中的動物都是靠海人草來養活的。
海人草像陸上的植物一樣,沒有陽光就不能生存。海洋綠色植物在它的生命過程中,從海水中吸收養料,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質(糖、澱粉等),以滿足海洋植物生活的需要。光合作用必須有陽光。陽光隻能透入海水表層,這使得海人草僅能生活在淺海中或大洋的表層,大的海人草隻能生活在海邊及水深幾十米以內的海底。
海茜
海茜的代表是馬尾藻,藻體為黃褐色,匍匐狀,長40~80厘米;主幹細長,單生。葉通常為長披針形,長約5~6厘米,寬為3~4毫米,葉緣有淺缺刻或鋸齒。氣囊為紡錘形或橢圓形,頂端微突,囊柄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