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的一生由較大的葉狀體(配子體世代)和微小的絲狀體(孢子體世代)兩個形態截然不同的階段組成。葉狀體行有性生殖,由營養細胞分別轉化成雌、雄性細胞,雌性細胞受精後經多次分裂形成果孢子,成熟後脫離藻體釋放於海水中,隨海水的流動而附著於具有石灰質的貝殼等基質上,萌發並鑽入殼內生長,成長為絲狀體。絲狀體生長到一定程度便產生殼孢子囊枝,進而分裂形成殼孢子。殼孢子放出後即附著於岩石或人工設置的木樁、網簾上直接萌發成葉狀體。此外,某些種類的葉狀體還可進行無性繁殖,由營養細胞轉化為單孢子,放散附著後直接長成葉狀體。單孢子在養殖生產上亦是重要苗源之一。

紫菜葉狀體多生長在潮間帶

紫菜葉狀體多生長在潮間帶,喜風浪大、潮流通暢、營養鹽豐富的海區。耐幹性強;適宜光照強度為5000~6000勒克斯,具有光飽和點高、光補償點低的特點,屬高產作物。對低溫的適應力隨藻體水分含量不同而變化,在快速幹燥至含水20%時,經-20℃左右的低溫冷藏數月到1年,放回海水中仍能恢複活力。對海水比重的適應範圍廣,但以1020~1025為宜。絲狀體耐幹性差,要求低光照,故自然分布於低潮線以下。在氣溫開始下降、有海水流動的條件下,殼孢子形成後往往在每天上午9~11時大量放散,呈明顯的日周期性。

多管藻屬

多管藻屬屬於真紅藻亞綱仙菜目,為海水中最普通的藻。植物體為多列細胞分枝的絲狀體,絲狀體的中央有1列細胞,稱為中軸管,其外圍有自中軸管產生的邊緣細胞,稱圍軸管。有些種的絲狀體分化有直立絲狀體和匍匐絲狀體,基部以單細胞假根固著於海邊岩石上,高約3~20厘米。多管藻屬的植物體有單倍體的雌、雄配子體,雙倍體的果孢子體及四分孢子體。配子體和四分孢子體在外形上完全相同,是典型的同形世代交替。精子囊生在雄配子體上部的生育枝上,果胞生在多管藻多管藻的生活史雌配子體上部生育性的毛絲狀體上。產生果胞時,毛絲狀體的中軸細胞旁生1個特殊的圍軸細胞(又稱支持細胞),由此細胞生出4個細胞的果孢絲體。果孢絲體的頂端細胞是具有受精絲的果胞,果胞核分裂為2,下核為果胞核,上核為受精絲核,後來此核退化。精子由受精絲進入果胞與卵結合。同時支持細胞又生出幾個細胞,叫做輔助細胞。果胞通過它下麵的輔助細胞與支持細胞相連。合子核分裂為2,進入支持細胞,並在此細胞中繼續分裂,其餘核退化。此時支持細胞發生很多產孢絲,支持細胞中的核移至產孢絲中。產孢絲末端形成果孢子囊,每個囊內有2個核,同時支持細胞與四周的細胞融合成孢子囊團塊,總稱為囊果(即果孢子體),果孢子萌發後,形成二倍體的四分孢子體。四分孢子體上形成四分孢子囊,經減數分裂,形成4個單倍的孢子,叫四分孢子,四分孢子萌發形成雌雄配子體。

角叉菜

角叉菜屬紅藻門,杉藻科,角叉菜屬,自然分布於大西洋沿岸和我國東南沿海以及青島、大連等海域,是中國一種重要的經濟海藻。角叉菜不僅是卡拉膠生產的重要原藻,而且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應用於醫藥領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角叉菜藻體紅紫色,軟骨質,強韌

角叉菜是一種經濟海藻

1987~1992年在遼東半島通過調查研究,確定廣為分布的角叉菜屬的種類僅角叉菜一種。該種藻體的形態及大小變異極大,種下可劃分為4種不同的變型。其中,角叉菜原變型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

角叉菜藻體紅紫色,軟骨質,強韌。叢生,高5~12厘米,基部顯圓柱形,逐漸向上則扁壓成楔形,上部叉狀分枝2~7次,腋角寬圓,扇形,扁平,頂端舌狀或二裂淺凹,鈍形,邊全緣略厚,或有簡單分叉、楔形、舌狀、短或長的小育枝。髓部由許多縱走與表皮平行排列的長形藻絲組成。四分孢子囊散布於分枝上部的兩麵,呈不規則的圓點狀。成熟的囊果橢圓形,於藻體的一麵突出,另一麵凹陷。固著器為殼狀。

石花菜

石花菜又名海凍菜、紅絲、鳳尾等,是紅藻的一種。它通體透明,猶如膠凍,口感爽利脆嫩,既可拌涼菜,又能製成涼粉。石花菜還是提煉瓊脂的主要原料。瓊脂又叫洋菜、洋粉、石花膠,是一種重要的植物膠,屬於纖維類的食物,可溶於熱水中。瓊脂可用來製作冷食、果凍或微生物的培養基。

石花菜

石花菜的繁殖主要有有性生殖和無性繁殖兩種形式,有性生殖是通過雌雄配子進行的;無性繁殖則是通過四分孢子體產生四分孢子進行的。這兩種繁殖形式最終都是以孢子進行的,故稱為孢子繁殖。此外,石花菜還具有特殊的營養繁殖能力,這主要可以分為匍匐枝繁殖、假根繁殖和藻體再生等三種形式。

石花菜的生活史中,除孢子體世代和配子體世代外,還有果孢子體世代。但果孢子體不能單獨存在,僅能在雌孢子體上形成並生長、發育。在非繁殖季節,雌雄配子體的四分孢子體三者之間是不易區別的。我們通常見到的石花菜中這三種藻體都有,隻有到了繁殖季節,藻體上產生生殖器官後,才能將它們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