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藻的分類與分布什麼是紅藻
紅藻是含有紅色素的一門藻類,構成植物中的紅藻門,幾乎所有的紅藻都生活在海洋中,它們生長在漲潮線以下的岩石上或較深的水中,有些物種可以在250米深的海裏生長,比其他任何植物所能生存的深度都深,紅藻的顏色來自稱為藻膽素的色素,其紅色遮掩了葉綠素的顏色。
紅藻
紅藻的分類
紅藻門內有紅毛菜綱(或稱原紅藻綱)和真鴨毛藻紅藻綱,前者包括4個目:紫球藻目、紅刺藻目、彎枝藻目和紅毛菜目;後者包括6個目:海索麵目、隱絲藻目、杉藻目、紅皮藻目、掌藻目和仙菜目。近來,真紅藻綱的分類除了上述6個目外,還增加了串珠藻目、石花菜目、柏桉藻目和珊瑚藻目。
紅藻的地理分布
紅藻門植物絕大多數分布於海水中,僅有10餘屬,50餘種是淡水種。淡水種多分布在急流、瀑布和寒冷空氣流通的山地水中。海產種由海濱一直到深海100米都有分布。海產種的分布受到海水水溫的限製,並且絕大多數是固著生活。
紅藻的主要特征
植物體多為絲狀體、葉狀體或枝狀體,少數為單細胞或群體。藻體常有一定的組織分化,如某些種類分化有“皮層”和髓。細胞壁分兩層,內層由纖維素組成,外層為果膠質組成,含瓊膠、海蘿膠等紅藻所特有的果膠化合物。色素體有1枚,呈星芒狀、帶狀、扭帶狀或雙凸狀等。除了含葉綠素a和葉綠素b、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外,還含有藻紅素和藻藍素。一般以藻紅素占優勢,故藻體呈紅色或紫紅色。貯藏養分為紅藻澱粉或紅藻糖。
紅藻紅藻門的植物體多數是多細胞的,少數是單細胞的。藻體一般較小,高10厘米左右,少數可超過1米。藻體有簡單的絲狀體,也有形成假薄壁組織的葉狀體或枝狀體。假薄壁組織的種類中,有單軸和多軸的兩種類型,單軸型的藻體中央有1條軸絲,向各個方麵分枝,側枝互相密貼,形成“皮層”;多軸型的藻體中央有多條中軸絲組成髓,由髓向各方麵發出側枝,密貼成“皮層”。紅藻的生長,多數是由1個半球形頂端細胞分裂的結果,少數為居間生長,很少見的是彌散式生長,如紫菜藻體,任何部位的細胞都可分裂生長。
紅藻中常見的藻類
紅藻的細胞壁分兩層,內層為纖維素質的,外層是果膠質的,在熱水中果膠可溶解成瓊脂糖溶液,稀酸中可分解成半乳糖。細胞內的原生質具有高度的黏滯性,並且牢固地黏附在細胞壁上,對強質壁分離劑是敏感的。多數紅藻的細胞隻有1個核,少數紅藻幼時單核,老時多核。中央有液泡。載色體一至多數,顆粒狀。原始類型的載色體1枚,中軸位,星芒狀,蛋白核有或無。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光合作用片層有1個類囊體,類囊體膜上有藻膽體,外有兩層載色體膜包圍,沒有內質網膜。載色體中含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b、β-胡蘿卜素和葉黃素類,此外,還有不溶於脂肪而溶於水的藻紅素和藻藍素。一般是藻紅素占優勢,故藻體多呈紅色。藻紅素對同化作用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光線在透過水的時候,長波光線如紅、橙、黃光很容易被海水吸收,在幾米深處就可被吸收掉。隻有短波光線如綠、藍光才能透入海水深處。藻紅素能吸收綠、藍和黃光,因而紅藻可在深水中生活,有的種在深達100米處。
紅藻細胞中貯藏1種非溶性碳水化合物,稱紅藻澱粉。紅藻澱粉是1種肝糖類多糖,以小顆粒狀存在於細胞質中,而不在載色體中。若用碘化鉀處理,會先變成黃褐色,後變成葡萄紅色,最後是紫色,絕不像澱粉那樣遇碘後變成藍紫色。
紅藻的生活習性與
繁殖方式紅藻的生活習性
紅藻一般為喜陰植物,生長的深度可達200米;在潮間帶則多生於岩石的背陰處、石縫或石沼中,也有少數喜生於暴露的風浪大的岩石上。大多數種類固著於岩石上或其他生長基質上,也有附生或寄生在其他藻體上的。
紅藻多生長在潮間帶的岩石背麵
紅藻的繁殖方式
紅藻生活史中不產生遊動孢子,無性生殖是以多種無鞭毛的靜孢子進行,有的產生單孢子,如紫菜;有的產生四分孢子,如多管藻。紅藻一般為雌雄異株,有性生殖的雄性器官為精子囊,在精子囊內產生無鞭毛的不動精子;雌性器官稱為果胞,果胞上有受精絲,果胞中隻含一個卵。果胞受精後,立即進行減數分裂,產生果孢子,發育成配子體植物;有些紅藻果胞受精後,不經過減數分裂,發育成果孢子體,果孢子體是二倍的,不能獨立生活,寄生在配子體上。果孢子體產生果孢子時,有的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單倍的果孢子,萌發成配子體;有的不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二倍體的果孢子,發育成二倍體的四分孢子體,再經過減數分裂,產生四分孢子,發育成配子體。紅藻門植物的生活史中,有的無世代交替現象,如紫菜;有的則有明顯的世代交替,如海索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