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菜紫菜紅藻的生殖分為無性和有性兩種。紅藻不同於其他藻類(除藍藻類外),缺乏具鞭毛的生殖細胞。
無性生殖是由藻體產生單孢子或四分孢子,它們是無性的單倍體,直接萌發為新個體。四分孢子囊的分裂方式分別為十字形、層形或四麵錐形。此外,少數種類還產生雙孢子、多孢子或副孢子,它們是四分孢子的同種異形物。有些紅藻還可以利用營養細胞直接分裂或藻體本身斷裂後再生,但是很少。
紅藻門的有性生殖均為卵式生殖。紅藻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精子囊,每個囊中有一個精子;雌性生殖器官稱為果胞,是一個燒瓶狀的單細胞,內有一個卵,其上端延伸為絲狀突出體,稱為受精絲;精子釋放後,能被動地隨水流動,到達受精絲並貼附其上,受精過程係精子附著處壁融化,精子核進入受精絲,到達果胞內與卵核結合為合子。
受精後的合子直接分裂或間接通過輔助細胞形成產孢絲,由產孢絲再形成果孢子囊,許多果孢子囊集生成為果孢子體,一般稱囊果。囊果具果被,由雌配子體分裂而成的果被包圍;有的不具果被,前者常具有1~2個囊孔。
紅藻的絕大多數種類,都有三個世代的藻體進行世代交替,即孢子體世代、配子體世代和果孢子體世代。配子體產生單倍的精子和卵子,二者結合為合子,形成雙倍的果孢子體,寄生於雌配子體上,產生雙倍的果孢子;果孢子萌發成為孢子體,孢子體在四分孢子形成時進行減數分裂,四分孢子萌發成雌、雄配子體,雌雄同體或異體。
紅藻的代表植物
紫菜屬
紫菜含有高達29%~35%的蛋白質以及碘、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類,味鮮美,除食用外還可用以治療甲狀腺腫大和降低膽固醇,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海藻。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但以溫帶為主。現已發現約70餘種。自然生長的紫菜數量有限,產量主要來自人工養殖。壇紫菜、條斑紫菜和甘紫菜是主要的養殖種類。
連雲港紫菜養殖區紫菜屬海產紅藻。葉狀體由包埋於薄層膠質中的一層細胞組成,深褐、紅色或紫色。有性生殖結構在葉狀體邊緣。南北半球均有分布,生長於潮間帶的高潮線,在富氮的水中(如汙水排水管的出口附近)生長最好。收獲幹燥後可做食品,消費量超過其他海藻。東方國家人工養殖作為一種重要的食物。可做湯的主料、其他食物及肉類的佐料。在不列顛群島,紫菜置於麵包上烤食,味如牡蠣。
紫菜屬植物生活史
早在1400多年前,中國北魏《齊民要術》中就已提到“吳都海邊諸山,悉生紫菜”,以及紫菜的食用方法等。唐代孟詵《食療本草》則有紫菜“生南海中,正青色,附石,取而幹之則紫色”的記載。至北宋年間紫菜已成為進貢的珍貴食品。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不但描述了紫菜的形態和采集方法,還指出紫菜主治“熱氣煩塞咽喉”,“凡癭結積塊之疾,宜常食紫菜”。可見紫菜在我國養殖曆史很悠久。日本漁民可能在17世紀上半葉已用竹枝和樹枝采集自然苗,並進而用竹簾和天然纖維水平網簾進行養殖。長期以來,紫菜苗隻能依賴天然生長,來源有限,故養殖活動的規模不大。1949年英國KM德魯首先發現紫菜一生中很重要的果孢子生長時期是在貝殼中度過的,這為研究天然苗的來源開辟了道路。接著,日本黑木宗尚和中國曾呈奎分別於1953年和1955年揭示了紫菜生活史的全過程,為人工育苗打下了理論基礎。此後,紫菜養殖才進入全人工化生產時期,產量開始得到大幅度提高。
紫菜外形簡單,由盤狀固著器、
柄和葉片3部分組成
紫菜外形簡單,由盤狀固著器、柄和葉片3部分組成。葉片是由1層細胞(少數種類由2層或3層)構成的單一或具分叉的膜狀體,其體長因種類不同而異,自數厘米至數米不等。含有葉綠素和胡蘿卜素、葉黃素、藻紅蛋白、藻藍蛋白等色素,因其含量比例的差異,致使不同種類的紫菜呈現紫紅、藍綠、棕紅、棕綠等顏色,但以紫色居多,紫菜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