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帶養殖場發展農牧場,海洋有陸地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陸地隻有表麵一層可以利用,而海洋上可以分層利用海水,加上海底,就變成立體的海洋農牧場。魚蝦貝藻混養比單純養一種水產好得多,可以創造局部適宜的生態環境,對營養物的利用更加充分,因為有些品種的廢物恰好是另一些品種的食物。山東、遼寧漁民同時養多種水產:上層透光,適於養海帶、紫菜等藻類;中層用網箱養扇貝;下層養魚;底層養海參、海膽、蟹等。適當地組合,既節約海麵,減少投資,還能防止生物生病,創造更清潔的環境,各種產品產量都能增長,真是一舉多得!

海參海洋農牧場必須保持良好的環境,需要用科學儀器監測場內海水的溫度、鹽度、酸堿度、溶解氧和生物耗氧量等指標,加以人工控製,及時通風、換水,防止汙染的海水漏進農牧場來。

對海洋農牧場內的水產物也和對人一樣,研究出了很多種疫苗、抗生素以及激素藥物來對付病毒和細菌。魚類幹擾素是治療魚類疾病的高療效藥物,用超聲波可以增強魚類的免疫功能。

我國水產養殖的產值已經居於世界首位,從20世紀50年代的以養殖低值的藻類為主,轉變為今天的魚蝦貝藻全麵發展和重點搞好海珍品的養殖。遼寧長海和山東長島這兩個海島縣靠水產養殖一躍成為全國首富縣。山東省提出建設“海上山東”的口號,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我國領海內有37萬平方千米的淺海海域,還有2萬多平方千米潮間帶灘塗和1.3萬多平方千米潮上帶灘塗,如果把其中適合養殖的海域都開發成豐美的藍色農牧場,該能提供多少蛋白質啊!

海洋生物體內的蛋白質質量很高,容易被腸胃吸收,是人體發育所必需的,而且具有強健腦細胞的功能。海洋水產品的膽固醇含量低,富含碘和容易被吸收的鈣以及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和D的含量較高。總之,海洋水產品不僅滋味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是人類理想的食物。

訓練蝦兵蟹將

傳說中的龍宮裏,龍王把它的蝦兵蟹將都調教成武藝高強的英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把養殖的海洋生物培育得十分健壯,個頭長得很大,不怕疾病和寄生蟲的侵襲,耐熱耐寒,營養更豐富。

生物工程的發展日新月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物的後代像它們的祖先,這就是遺傳的規律,因此要想養好海洋水產品,就得選出優良品種。自然界中的生物良莠不齊,可以從中挑選質量最好、生命力最強的種。用雜交的辦法可以培養出既像父親又像母親的新品種。陸地上驢父馬母生出來的既不是驢也不是馬,而是不能生育的騾子。這樣雜交產生的後代不能繼續繁殖,不能算新品種。海洋裏很多動物是體外受精的,更容易雜交出新種。這些新種不像騾子那樣不能繁殖,而是仍然可以傳宗接代。

海洋養殖(一)決定生物遺傳的物質是細胞裏的基因,就是DNA(脫氧核糖核酸)構成的雙螺旋形的鏈。別看這種鏈很小,用肉眼看不見,可是它卻帶著一切遺傳因素的密碼,不但決定後代的體形、成分、習性,還決定後代對疾病的抵抗力,甚至會帶來遺傳病。基因像積木,是由一段段鏈連接成的,鏈有長有短。簡單生物的鏈短,最短的隻有1厘米長,複雜生物的鏈很長,像人的基因竟有175厘米長。基因鏈可以拆開,也可以重新接上,重新組合。從兩種生物細胞內取出基因,拆成零件,再把不同生物細胞中的零件接上,就能構成遺傳性不同的繼承兩種生物優良特性的新生物。這種技術叫做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已經用到製造海洋生物新物種的研究中。接基因的工作非常精密,要在顯微鏡下把細胞壁溶解開一個洞,細心地摘出基因中所需要的鏈上的環節,再把它重新組合、接上。接上後培養這種新構成的細胞,使它發育成新品種的生物。例如,把從繁殖能力和轉化蛋白能力特別強的螺旋藻細胞中分離出來的藻膽蛋白基因轉入海帶和紫菜,培育出來的新海帶和新紫菜就有螺旋藻的優越性能了。對鮑魚實行DNA重組,可以使養殖產量提高25%。從生長在寒冷海域的魚的血清中分離出抗凍基因,轉移到大西洋鮭魚的細胞中,使這種鮭魚更能抗凍。用微注射法把帶有一種叫做AFP啟動子的鮭魚生長激素轉入牙鮃的受精卵,培育出了轉基因的牙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