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提出海洋農牧場的概念,主張把藍色的國土變成種植海洋植物的農場和養殖海洋動物的牧場。他在我國率先培育出海帶和紫菜的種苗,研究出人工繁殖海帶、紫菜等海藻的方法。海帶、紫菜都是體形比較大的褐藻,是海生的蔬菜,含有豐富的碘和鈣。在淺海海麵用塑料浮球把供海帶、紫菜附著的結構浮起來,使這些藻類能在透光層裏生活,充分進行光合作用,還可以施化學肥料,過去荒蕪的海麵就變成種植海藻的農田了。裙帶菜、巨藻等藻類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種植。
體形比較大的藻類可以種,微小的藻類也可以養。螺旋藻是一種很小的藻類,可是它有生產蛋白質的驚人本領,繁殖速度特別快。在廣東、海南等亞熱帶、熱帶海邊築池引海水養螺旋藻,產量很高。有人甚至設想螺旋藻將來發展成為餐桌上的主要食品,這也許有些誇張。目前螺旋藻還隻限於摻在麵包、餅幹裏以增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大部分產品作為餌料,飼養魚蝦等水產品。
有一種生長在海底的藍藻,繁殖很快,長得特別茂盛,能在海底上形成致密的防水層。把藍藻種在鹽田的鹽池裏,還能防止鹽池滲水。
在鹽田裏還可以養鹵蟲。鹵蟲又叫豐年蟲,是一種很小的甲殼類動物,是蝦的遠房本家。這種動物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既可以當海洋養殖動物育苗期間的飼料,又可以從中提取胡蘿卜素,作為功能食品和藥品。
大米草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飼料,可以種在海邊的灘塗上。
海岸邊的巨藻巨藻的生長速度很快,在海中大量種植,收獲回來可以作為燃料發電,是一種很有希望的可再生能源。
對蝦除了用放流的辦法增殖外,還可以在海邊築蝦池引海水養殖。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養對蝦致富的人很多,對蝦也曾大量出口。養對蝦最關鍵的技術是育種、防病和育肥。可是後來養對蝦的人多了,養蝦池內蝦的密度過高,投餌過多,使池內的水營養過剩,連沿海的海水也受到汙染,有時滋生大量的藻類,把海水中的氧都消耗掉了,產生“赤潮”災害。海水受到汙染,蝦就容易生病和死亡。對於對蝦的疾病問題,最近幾年科學家研究出了一些防治的辦法,可是還沒有完全解決。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一些養蝦池裏的對蝦大量死亡,我國的對蝦養殖業受到很大打擊。
人工養蝦場除了對蝦以外,還可以養斑節蝦、羅氏沼蝦、南美白蝦和龍蝦等,這些蝦的抗病能力比對蝦強。
蟹的人工育苗解決之後,可以在海邊的池裏或人工礁裏養殖。
貝類的活動範圍不大,最適於養殖,也不需要很多餌料。我國的貝類養殖發展很快。現在養得最多的是扇貝,扇貝的閉殼肌很發達,味道鮮美。在人工養殖以前,用扇貝的閉殼肌曬成的幹貝是很名貴的海鮮。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了幾個新的扇貝品種,開發出養殖方法,十幾年來,已經在沿海大量養殖。扇貝養在網箱裏,網箱浮在海麵。扇貝以海裏的浮遊生物為食,在網箱裏逐漸長大,過一段時間把網箱收上來,把寄生在貝殼上的藻類和其他海生動物清除幹淨再放入海水中,很短時間後就可以收獲。鮑魚不是魚,是貝類,也是一種名貴珍稀的海鮮。它的殼叫石決明,是一味中藥,它生活在礁石上,現在也已找到育苗方法,放到海邊的海水池子裏養。海參、海膽也開始有人在海水池子裏放養,收獲也不少。貽貝可以用風箱養。牡蠣養殖的曆史很久,可以在插在灘塗上的竹片或浮在海麵的竹排上養。海灘上則宜養蚶、蛤和蜂等貝類。珍珠貝體內進入沙粒之類的異物時,它就會分泌出液體來把異物包裹起來,久而久之,形成光彩奪目的珍珠。廣西合浦曆史上就以產“南珠”而馳名於天下。在我國,養貝取珠現已發展成為一種產業。
養魚比養貝難,魚需要較大的活動空間,不能隻吃海水裏的浮遊生物,需要不斷投放餌料,魚苗的問題也不好解決。許多種魚都是生活在海裏,長大後到河口半鹹水裏產卵,像鯔魚(梭魚)等;有些魚在大洋裏產卵,而幼魚集中在河口,成魚反而生活在淡水中,像鰻魚就是這樣的,因而養殖鰻魚時需要在幼魚集中的河口把鰻魚苗撈上來。人工養殖魚類,還要對它們進行馴化,使它們能適應在網箱或魚池裏的生活,並能長大。現在已經有鯔魚、鱸魚、石斑魚、鯛魚、銀魚、鰻魚、比目魚、鮭魚和羅非魚等能遷移到人們給它們安排的環境中成長。培養魚直接吃浮遊生物的習慣可以降低養殖成本,現在已經開發出很多種飼料生物,像前麵所說的螺旋藻、鹵蟲等,對魚來說都是美味的營養豐富的食品。用做魚飼料的浮遊生物也得大規模人工養殖才行,否則到大海裏撈浮遊生物不僅成本太高,而且難以滿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