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的食品庫和藥房
海洋中的生物資源,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食品庫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話很對。在海邊生活的人們,很多都是依靠大海謀生,從大海中獲取各種資源。海洋中的生物資源,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食品庫,是人們最早開發的對象。考古學家在史前人類居住的山洞裏發現的岩畫中,就有海洋動物的圖畫,說明當時人類已經會駕著獨木舟在近海用簡單的魚叉、魚鉤和漁網捕魚,在海邊捕捉蝦、蟹,撿拾貝、藻,以供食用。有的山洞裏還有古人類遺留的許多海生的貝殼和魚骨。幾千年過去了,人類在陸地上早已從漁獵階段進展到農牧階段。可是在海洋裏,一則因為海洋很遼闊,還有魚蝦可捕,二則在海洋裏從事農牧很困難,所以漁業基本上還停留在漁獵階段,變化不大,仍然是海洋生物自生自滅,漁民駕船出海捕撈。
雖然世界上的海洋生物資源還大有潛力可挖,但是近10年來,世界海洋漁獲量一直徘徊在8,500多萬噸,很多漁區產量還有下降的趨勢,看來海洋捕撈已經達到極限了。高經濟價值的金槍魚類、鱈魚類和比目魚類越來越少,低值的小型中上層魚如鯉魚、沙丁魚等產量卻有增加。這說明全球範圍內已經出現過度捕撈,出現了海洋水產資源來不及再生的現象。
海上捕魚在我國,這一現象更為嚴重。1992年以來,我國海洋漁獲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當年海洋漁獲量934萬噸,2005年達到2,838萬噸,增加了2倍。但是這個產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個體漁民用小漁船在近海捕撈,用的漁網的網孔越來越小,把魚子魚孫都捕上來了,甚至還有人違法用炸藥炸魚、用電電魚。漁民自己也知道這是砸了後代的飯碗,可是誰甘心魚讓別人打去呢?結果是令人痛心的:20世紀50~60年代我國舟山是世界聞名的大漁場,盛產被稱為四大水產的小黃魚、大黃魚、墨魚(是軟體動物烏賊,不是魚)和帶魚,還出產鰣魚、加吉(鯛)、石斑魚和對蝦等著名的海鮮,可是現在幾乎都被捕撈光了,已經形不成魚汛,連隻有褲腰帶寬的帶魚也上市了。20世紀70~80年代四大水產大大減產時,繁殖了大量的馬麵魨。連這種其貌不揚的魚也為數不多了。狂撈濫捕的嚴重問題如果再不解決,要不了多久,我國附近的海域將會無魚可捕。
在海洋捕撈漁業這個古老的海洋產業中,也有很多先進的技術,包括使衰老的漁場複蘇的技術。
在探魚的技術中,主要有衛星遙感技術和聲學探魚技術。美國、歐洲空間局和日本都已發射了探測海洋氣象的衛星。我們已經知道,衛星上裝有光學和電磁波儀器,它們能從天上遙測海麵的溫度和顏色,從這些資料中可以估算出海麵浮遊植物體內的葉綠素的數量,從而得知海麵的初級生產力,用以判斷經濟魚類集中的海域和數量。暖流和寒流交界的鋒麵往往是魚兒集中的漁區。海洋生物死後殘骸沉到海洋深處,使深層水含的營養鹽較為豐富。上升流能把海底富營養的水輸送到海麵,使浮遊植物得到繁殖,這些地方魚類也比較喜歡光顧。從衛星遙感的數據也能找到這些海域。把衛星獲得的數據加以分析,利用計算機專家係統,參考海洋生物學知識和漁業的經驗,作出判斷,可以製成海洋水產信息和各海域海況預報,經過通信網絡指揮漁船生產。這種預報對遠洋漁業特別有價值,遠洋漁船根據預報進行作業,減少了盲目性,有利於獲得豐收。
海洋生物死後殘骸沉到海洋深處,
使深層水含的營養鹽較為豐富衛星遙感技術可以從宏觀上指導海洋捕撈漁業,而在漁船上就得用聲學探魚技術來探明附近是否有魚群。聲學魚探儀的換能器裝在船殼上,跟回聲測深儀的原理一樣,向水裏發射聲脈衝,聲波碰到魚體就產生回聲信號反射回來。魚體內都有調節浮力的充滿空氣的鰾,魚體其他部分的聲學性質與海水差不多,而鰾的性質與海水相差甚遠,產生的聲反射很強。聲換能器接收到從各條魚反射回來的信號,經過變換可以自動顯示在記錄器上。最早的魚探儀是垂直的,隻能垂直向下發射,探出船下方的魚群。現在除了垂直魚探儀以外,還有水平魚探儀,能在船還沒有開到之前,探到船前方的魚群。魚探儀的顯示器還有彩色的和立體的,這樣,漁民可以形象地看到周圍的魚情,甚至從魚群的規律還能辨別出是什麼魚。
知道船的附近有魚,還得想辦法把魚引誘到船邊來,設個柵欄把魚圍住,不讓魚跑掉,才好捕撈。魚類大都是喜歡某種聲音,可以針對各種魚的愛好設計不同的聲響,引誘魚兒過來。用柴可夫斯基譜寫的某一樂曲可能引不來魚兒,它們欣賞的曲子對人來說可能是噪聲,甚至是人們根本聽不到的聲音。除了從船上施放聲響以外,誘魚裝置也可以裝在海底,或者做成自動浮沉式的。當然也可以發出魚兒特別討厭的聲音驅趕魚群。電波也可以刺激海洋生物,脈衝驚蝦儀已經形成產品。而要想把魚群攔住,就得求助激光了。向水中發射水平方向的激光束,織成一個柵欄,可以把魚群圈進指定的範圍內捕撈。魚對氣味的分辨力是驚人的,海洋捕撈我們後麵還要提到這一點,有人用有特別氣味的化學藥品引誘或驅趕魚類,也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