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和鮑曼、索緒爾、雷蒙德經曆過的荒涼、毫無人煙的地方,那些生命痕跡消失、永遠覆蓋著冰雪的”荒漠“地區,那些孤獨永恒存在、嚴寒和靜默主宰一切的地方,事實上正在進行著忙碌的工作,就像在豐沛富饒的草原上進行的一樣。這些死寂的土地上,孕育著生命的要素。那裏有低地土壤進行翻新所需的必要的儲備資源。活潑生氣的溪流從那裏開始,最初隻有涓滴細流從冰川罅隙中滴延而下,隨後凝聚而成的小瀑布沿著山側峽穀從高處奔流而下,隨後彙聚到寧靜的河流,滋養著河流兩岸的土地,最後與無數小河流凝聚成奔騰的大河,奔流彙入海洋之中。山頂積聚的冰雪是我們每年下雨的雨水提供者,那些冰原事實上是土地肥沃不可或缺的自然水源泉。

地球表麵土壤的灌溉滋潤,對於動物和植物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這項工作是由積存在大氣中的濕氣積聚,以雨或者雪的形式降落地麵而完成的。大氣又反過來從海洋中汲取水分,海水在陽光的炙烤下化為蒸汽,積聚在雲層中,等待下一次的降落。陸地上所有的河道,所有的河流、小溪、噴泉、海洋以及其他各種水體都在持續不斷的蒸發作用下化為蒸汽彙入雲層。它們大多數不會因此幹涸,因為它們會從大氣中重新獲得水分。沿著生滿苔蘚的河岸緩緩流淌的小河,潺潺流向長滿榿木草地的小溪,在山中岩石間跳躍奔流的洪流,幾千米寬的大河,它們奔流到海,同時從大海蒸騰到大氣中的水汽中獲得水量補充。一個城市的水供給,最初都是來源於大海和大氣。

在山頂聚集的雨雲像薄霧滲入海綿一樣滲入土壤,這個過程周而複始地進行,當濕度到達一定程度,土壤中的水分就會以噴泉、河流、小溪的形式沿著山間流淌,最終與山下的河流彙聚。有時候雨雲變成雨水,衝刷著山坡,增加附近山間溪流的水流量。有時候,尤其是當一座山非常高的時候,雨雲直接變成雪落下來,積雪隻有在太陽強光照射下才會融化,這種形式最具持久性,是用於灌溉的有效蓄水池。

有時候,我們的公路因為缺少滋潤而變得幹燥且灰蒙蒙,當大雨降臨,路基上就會形成一灘灘泥濘,這是隻有雨水才會形成的灌溉效果。在雨季的時候,那些奔騰著泡沫的洪流,在不下雨的季節就會慢慢幹涸。如果土壤僅僅依靠大氣中蘊含的水分,那麼大自然也就僅僅有些小河流、小溪水罷了。而如果要保持一條大河年複一年日夜奔騰,水量卻不見減少,雪則是不可缺少的,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

雨水,除非它長時間持續不停地降落,否則隻不過是衝刷了土地表麵,很快就流走並滲入地下累積儲備起來。一場大雨短時間內使一條大河水量翻倍,並流溢出水岸,但是它不能使這條河一直都保持這種狀態。大量頻繁的降雨會導致嚴重的洪澇災害,因為雨水不是持續不斷提供的水資源,所以,雨水並不能保證一條大河永不停息,永遠充滿河道。

然而雪的情況就完全不同。雪可以被稱為固體的雨。雪被保留下來,慢慢融化,可以在很長的時間內為河流源源不斷地持續供水。因為融化過程比較緩慢,附近地麵一滴一滴地吸收水分,因為有積雪的覆蓋,太陽也不會很快就將地麵烤幹,因此,水分會慢慢滲透到地下,在地下河道儲藏起來。

自然界的經濟學規則同家庭經濟學規則的道理一樣,來得快的東西去得也快,相反的,那些我們用勞動辛苦賺來、一分分積攢的錢就會花得很慢。同樣的道理,一場暴雨遺留的水分很快就會被太陽蒸發掉,而積雪慢慢融化的水分則被一點點積攢起來。

但是降落在平原上的降雪遠遠不能滿足各大河流的需求量,因為降雪不但數量不夠而且次數也不多。而且,很快融化的雪水在太陽下也被蒸發掉了,甚至還來不及滲透到地下,這樣的降雪並沒有產生比降雨更好的效果,地麵沒有足夠的時間充分吸收水分。這裏,我們有充足的例子來說明山脈的重要性。

大氣溫度會隨著我們攀登高度的增加而急劇下降,降低的平均頻率是每增高150~200米溫度會降低1攝氏度。因此,2000~3000米的高山,溫度會降到冰點以下,這一點可以由高山上的溫度計度數來證明。在高處,由於寒冷,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空氣中凝結的水汽都不可能化為雨水降落,隻能變成雪。雪花從高處飄落,在下降過程中溫度越來越高,雪花融化,當落到地麵的時候已經化為雨滴。因此,所有從足夠高的地方落下來的雨滴一開始都是雪花。這在高山地區可以很容易地被證明:山穀一場陣雨之後,都可以在附近山脈上看到一層新的降雪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