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最炎熱的夏季,一開始也是降雪。隻是由於氣候溫度的不同,在冬季,氣候寒冷,溫度很低,雪仍然以雪花的形式降落下來;而在溫暖的地方,雪花在降落的過程中融化為雨滴落到地麵。雪融化為雨水破壞了對河流以及其他水流的水量供給,那麼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這種轉化,也就是使雪不管在什麼溫度什麼氣候都以雪的形式落下?很明顯的,那就要雪花在降落的過程中在達到足以融化它們的溫度之前就集結為雪塊。它們必須降落在一個比較寒冷的地方,這樣才能有足夠的積雪。因此,它們降落的地點就隻能在高山上,那些常年溫度維持在攝氏零度以下的高峰。
由於薄霧始終彌漫山間,更因為這裏大部分地區經年被積雪覆蓋,因此,高山山脈是很多大河的發源地。由積雪融化和薄霧冷凝而成的水珠彙聚成河流,在山間奔流而下。一些河流沿著一麵山坡奔流,另外一些河流沿著另一麵山坡蜿蜒。這樣兩條不同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就被稱為”分水嶺“。想象一下,當山頂上的積雪開始融化時的景象,你是不是會想到一個縮略的戴著一頂雪白帽子的山脈,兩側分別有一條河道奔流而下。在山頂,融化的雪水凝聚成細小的河流開始沿著山間兩側流淌,在流淌過程中分別吸收路途中的其他細小河流,最終在山底平原彙聚成一條大河。
在我們居住的地區,隻有在冬天冰雪才會覆蓋地麵,但是這個地區即使是一般高度的山頂,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都有積雪。在一些熱帶地區的平原甚至從來沒有看到過冰雪,而這個地區很高的山頂上積雪卻終年不化。在極地地區,太陽會連續照耀幾個月或者幾個星期,但是它並不能完全融化位於幾百米高山上的積雪,這是由於這個地區海拔溫度極其低下導致的。
因此,從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不論是在赤道地區或者寒帶地區,同一海拔高度,不管平原地區溫度怎樣,陽光的熱量都不足以將山頂終年的積雪融化。在高海拔地區,即使仲夏季節也不會出現降雨,隻能出現雪花或者冰雹。那裏看不到裸露的地麵和裸露的岩石,隻有白色籠罩一切。那麼,保持積雪終年不化的海拔是多少呢?很簡單,氣溫越高的地區所需海拔就越高。作為一般規律,從赤道到兩極地區所需海拔逐漸降低,在赤道地區積雪經年不化是在海拔4800米處,阿爾比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脈則為2700米,冰島地區是936米,在斯匹次卑爾根島地區則為0米。
我們經常說的”冰雪覆蓋高峰“,事實上用”冰“這個字眼不是特別精準的。真正的”冰“是不可能在非常高的山頂出現的,因為在那個高度沒有足夠的水。那裏的水,隻有雨水或者是融化的雪水,但是我們剛才提到的,雨水從來不會降落在寒冷的山頂,隻有從雲層撒落的雪花或者雨夾雪,而雪在這種高度下隻會融化表麵一點點,而且隻有在無雲的夏日季節才會發生,但是這樣的天氣一年之中不過幾天而已。融化之後形成的少量雪水在夜晚降臨之後結冰,並且將周圍雪塊凝聚到了一起,但是這些少量的雪水也隻不過能凝聚形成薄薄的冰層。下麵,我會告訴大家我們在白朗峰試驗觀察得出的結論。
白朗峰山頂是一條長而窄的山脊,窄到不能容納兩個人同時並行,由東宛延向西。每個斜坡都是單調的無窮無盡的白色雪帶。雪層上麵覆蓋一層薄薄的冰衣,輕輕一踩就會破裂。這層冰衣是由白天強烈日照融化的雪水在晚上冰凍而成。而在山腰地區,由於雪麵接受光照比較直接,融化的程度較山頂要深,因而形成的冰麵也比山頂結實,可以很好地支撐人的重量。無論如何,在這層冰麵下麵就是白雪,或者是緊密結實地團在一塊,或者是幹燥鬆散的粉末狀。再往下又是一層冰衣外殼,包裹著團團白雪;依次往下,無窮無盡。雪層與雪層之間都有冰衣覆蓋,經年積累,終年不化。
山頂雪層的冰衣非常薄,常常一陣疾風就可以將它摧毀,晶瑩碎片夾帶粉白雪沫在疾風的挾裹下彌漫山中。這時,你會在附近的山穀看到一股淺灰色的煙霧或迷霧從山頂升起,隨風四麵飛散。這種情況被白朗峰山下村民們稱為”白朗峰在吹煙鬥呢“。有時候,這股飛雪在夕陽光射的掩映下微染成淡紅色,仿佛火山爆發的預兆景象。至於測量山頂積雪的厚度,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某個冰雪層的橫切麵才可測量,但是這個橫切麵卻是沒法獲得的。我們沒法測量積於山頂或者山側的積雪的準確厚度。但是通過各種試驗以及觀察,索緒爾認為,山頂冰雪的厚度應該是60米。這是山頂經年累計的積雪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