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它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征。因海獅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濕,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征。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它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海狗的族群數目正逐漸回複中。
生物學家認為鰭足類動物和胡狼源自同一個祖先。大約在三千萬年前,海洋裏的食物資源大大增加,在那時有些象犬類的肉食性動物開始慢慢轉移到海洋裏來尋找食物,為了能適應在水中覓食,他們的身體和生理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四肢演化成鰭狀以方便在水中遊泳,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進化,就形成了現在的鰭足類動物。
特點海獅是海洋中的食肉類猛獸。海獅的食物來源於海上,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等頭足類為食。海獅身體粗壯,食量大得很,最深可以潛入270米的海底。在人工飼養下,一頭海獅一天要吃40千克的魚。一條1.5千克多重的大魚,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條件下,海獅的活動量大增,它們的食量還會增加2~3倍。海獅不但食量大,而且膽子也不小。它敢於在魚網中鑽來鑽去,搶奪漁民的收獲,然後撕壞漁網逃之夭夭。因此,在漁民眼中,海獅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由於人們的大量捕殺,海獅的數量在不斷下降。目前,有些國家已經提出保護海獅的倡議。在我國,海獅屬於的鰭足目的動物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海獅在地球上分布廣泛,種類較多。目前,人們已知的海獅有十四種。它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個頭較大,體披稀疏剛毛,沒有或極少絨毛,共5種,如北海獅和南海獅;另一類個頭較小,身上既有剛毛,又有厚而密的絨毛,共9種,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為海獅的吼聲如獅,有的種類雄性頸部的長毛也像獅子,所以總稱為海獅類。
北海獅又叫北太平洋海獅、斯氏海獅和海驢等,是體形最大的一種海獅,因為在頸部生有鬃狀的長毛,叫聲也很象獅子吼,所以得名。它的雄獸和雌獸的體形差異很大,雄獸的體長為310~350厘米,體重1000千克以上;雌獸體長250~270厘米,體重大約為300千克。它的頭頂略微凹陷,吻部較為細長,外耳殼很長,可達5厘米。雄獸在成長過程中,頸部逐漸生出鬃狀的長毛,但沒有絨毛。海獅的身體主要為黃褐色,胸部至腹部的顏色較深,雌獸的體色比雄獸略淡,幼獸黑棕色。雄獸具很小的陰囊。
海獅雄性成體頸部周圍及肩部生有長而粗的鬃毛,體毛為黃褐色,背部毛色較淺,胸及腹部色深。雌性體色比雄獸淡,沒有鬃毛。海獅的麵部短寬,吻部鈍,眼和外耳殼較小。它的前肢較後肢長且寬,前肢第一趾最長,爪退化;後肢的外側趾較中間三趾長而寬,中間三趾具爪。
生活習性北海獅多集群活動,有時在陸岸可組成上千頭的大群,但在海上常發現有一頭或十數頭的小群體。它們主要聚集在餌料豐富的地區。它們的食物主要為底棲魚類和頭足類。海獅在我國渤海、黃海均有分布。
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雄獸每個月要花上2~3周的時間去遠處巡遊覓食,而雌獸和幼仔在陸地上逗留的時間相對較多。
北海獅白天在海中捕食,遊泳和潛水主要依靠較長的前肢,偶而也會爬到岸上曬曬太陽,夜裏則在岸上睡覺。它的食性很廣,主要食物包括烏賊、蚌、海蜇和魚類等,多為整吞,不加咀嚼。為了幫助消化,海獅還要吞食一些小石子。
生長繁殖海獅每年5~8月間一隻雄獸和10~15隻雌獸組成多雌群體。雌獸每胎僅產1仔,幼仔出生時體長約100厘米,體重約20千克,3~5歲時達到性成熟,壽命可達20年以上。
北海獅是一雌多雄的動物。身強力壯的雄獸首先到達岸邊的繁殖場所,在海灘上或岩礁上割疆而治。此後成群結隊的雌獸才浩浩蕩蕩地趕來,使海岸上呈現出一片十分熱鬧的景象。雄獸先是立在海灘上,熱情地歡迎雌獸的到來,繼而拚命爭搶配偶。越是體形威武,本領高強的雄獸,搶到的雌獸就越多,最後形成了許多由一雄多雌組合的“獨立王國”,叫做生殖群或多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