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獸又稱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包括哺乳綱中鯨目、鰭腳目、海牛目以及食肉目的海獺等種類,是重要的水產經濟動物。

人類對海獸的獵捕曆史悠久,其中以捕鯨起源最早(公元9世紀以前)、規模最大。對鰭腳類的大規模獵捕始於18世紀的北半球。1786~1835年俄國在北太平洋獵捕了約200萬頭海狗;1867年美國大量獵捕北太平洋的海狗、海豹和毛皮海獅等,使資源遭到破壞。在南半球,英國和美國等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先後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非西海岸、智利沿岸和南設得蘭群島等地大量獵捕毛皮海獅。南設得蘭群島18世紀時還建有象形海豹煉油業,至1878年該島附近的象形海豹已被捕絕。白令海的海象由於被各國競捕,資源量也急劇減少。但南極水域有些鰭腳類目前尚未廣泛開發。

分類和形態海獸中除個體最大、經濟價值最高的鯨目動物(鯨、海豚)外,還有下述重要種類。

鰭腳目為半水棲動物。它們全身被短毛皮,頭圓,頸部不明顯,眼相對大而圓,鼻孔在眼前方,耳在眼後方位,外耳殼多數退化,口較大,周圍有觸毛。上下頜均有齒。鰭腳目四肢均演變成鰭狀,趾間有蹼相連;尾較小,上下扁平,夾於兩後肢之間。鰭腳目有海獅科、海象科和海豹科等3科共40餘種。

海獅科有北海獅、加州海獅、南美毛皮海獅和海狗等10餘種。北海獅為海獅科最大的一種,雄性成體長約3.1米,重達1噸左右;雌性較小。海獅的吻略細長;具外耳殼,長達50毫米;雄獸頸部有鬃狀長毛,全身被粗毛,呈黃褐色;前肢較後肢長,後肢自腳髁處能朝前彎曲;爪發達,在陸上可行走。海狗成體體長雄性約2.5米,雌性約1.5米。海狗吻短,外耳殼比海獅小;四肢短,可彎向前方,用於步行;尾極小,體被粗毛和短絨毛;四肢表麵毛極少,內麵裸露;體背部深棕色,腹部色淡,幼體為黑色。

海象科僅海象一種。海象體粗壯,雄性成體長3.6~3.8米,雌性成體長約3米。海象的頭部較小,吻端鈍,上唇有粗觸毛,眼小,無外耳殼。它們體被短粗毛,至老年脫落,皮膚厚而多皺。背部灰褐色,老年為棕灰色。後肢能彎向前方,用以爬行。海象初生齒34顆,至成體減少;雄體上頜有1對很大的獠牙,長者可達1米,斜向下延伸;雌體齒較小。

海豹科約有10餘種,中國主要產斑海豹,體長1.5~2米。海豹的頭圓,吻寬而短,有稀疏觸毛,四肢完全被毛,爪尖細;尾短小;體被絨毛。成體呈藍灰色或黑灰色,間有許多藍黑色或黑褐色斑點。腹麵色淡。初生仔獸體被白色厚絨毛,離乳前乳毛蛻變為成體顏色。

南象形海豹是鰭腳目中最大的動物,雄性成體長可達6.5米,體重約3600千克;雌性成體長僅3.5米,體肥胖,胸部寬,但軀體較柔軟,能向後彎曲。南象形海豹的鰭肢靠近後部,能撐起身體。雄獸的鼻子呈長雞冠狀,長達40厘米;幼體黑棕色,成體黃褐色間灰色。

海牛目體形頗似鯨。它們皮膚很厚,被短而稀疏的剛毛。海牛的頭部較小,前端呈截形,吻短,有很多觸毛;無外耳殼;無背鰭;前肢鰭狀,後肢退化;尾鰭扁平而寬大;無陰囊;乳頭一對位於鰭肢後基部。本目共有3科,其中大海牛科原分布於白令海峽近岸水域,體長可達10米,在18世紀即被捕絕,現僅存2科,海牛科的尾鰭呈鏟形。儒艮科隻有儒艮1種,體長可達3米,胸鰭卵圓形,尾鰭寬廣呈新月形,背部蒼灰色,腹部灰色,雄體兩顆門齒呈獠牙狀。

海獺食肉目鼬科中唯一棲息於海洋的種,也是最小的海洋哺乳動物。雄性成體體長可達1.5米,雌體小。形似鼬鼠,體細長。它們頭小;具小耳殼;上吻端有觸毛。四肢短,後肢呈鰭狀。身被剛毛和致密絨毛。體呈淡黃色或黑褐色。

海獅海獅因它的麵部長得象獅子而得名。海獅生活在海裏,以魚、蚌、烏賊和海蜇等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海獅沒有固定的棲息地,每天都要為尋找食物而到處漂遊。等到了繁殖季節,它們才選擇一塊固定的地方開始一場爭奪配偶的激烈鬥爭。最後,勝利的雄性要占有許多雌性。雌性懷孕達一年之久,每胎產一仔。在動物園和水族館裏,海獅是頗受歡迎的角色。海獅聰明伶俐,經過訓練,它們可以學會不少高超的技藝,如頂球、投籃、鑽圈、用後肢站起來、用前肢站起來倒立走路,甚至跳躍距水麵1.5米高的繩索。海獅的胡子比耳朵還靈,能辨別幾十海裏外的聲音。

北海獅是海獅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員,它又叫北太平洋海獅、斯氏海獅和海驢等,是體形最大的一種海獅,素有“海獅王”的美稱。海獅是一種應用價值很高的動物,無論在科學還是軍事上都是重要的角色。但海獅也是一種瀕危物種,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