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食肉性魚類是指大多數以鰓呼吸,用鰭運動,體表被有鱗片,體內一般具有鰾和變溫的海洋脊椎動物。現生魚類共2萬餘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
海洋食肉性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食肉性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其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係列共同的特點:海洋食肉性魚類都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以及能分泌黏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此外,在體型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和運動等方麵都有共同特點。
海洋食肉性魚類體型結構海洋食肉性魚類體型一般可分為:
①魚雷型,這類體型的魚棲息於中層水域中,最善於遊泳,如鮐、鯔梭、金槍魚等。
②箭型。與魚雷型相似,但身體更為延長,奇鰭後移,棲息於表層水中,善於遊泳,如狗魚、頜針魚等。
③側扁型。這種體型的魚,背腹軸高度增加,左右兩側極扁,又可分為斑鰶魚型、翻車魚型和鮃鰈魚型,分別棲息於近底層和底層。
④蛇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細長,橫斷麵幾為圓形,一般棲息於海底植物叢中,如鰻鱺、海龍等。
⑤帶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高度延長為側扁型,不善於遊泳,如帶魚、皇帶魚等。
⑥球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幾呈球形,尾鰭一般不發達,如箱魨、某些圓鰭魚等。
⑦縱扁型。這種體形的魚背腹軸高度縮小,體型扁平,如各種鰩、鮟鱇等。
海洋魚類主要的運動和平衡器官分為兩類:成對的偶鰭,包括胸鰭、腹鰭;不成對的奇鰭,包括背鰭、臀鰭和尾鰭。尾鰭著生於尾部末端,有轉向和推動等作用。尾鰭可分為3種類型:原形尾,上下葉大小相等,如鮐、金槍魚;歪形尾,上葉比下葉發達,有助於向上活動,如鯊魚;正形尾,下葉比上葉發達,有助於向下運動,如飛魚。
海洋食肉性魚類的生長繁殖海洋食肉性魚類的繁殖方式有3種類型:①卵生。絕大多數海洋魚類屬於這一類型,其特點是魚類將成熟的卵直接排放於水中,進行體外受精,並完成全部發育過程。但也有少數魚類(如一些鯊魚)是體內受精,受精卵依然在體外發育。②卵胎生。主要特點是卵子在體內受精,受精卵在體內發育,但胚體的營養是依靠自身的卵黃供給,與母體無關係,如白斑星鯊、白斑角鯊、日本偏鯊、許壓犁頭鰩、海鯽和黑鮶。③胎生。特點是卵在母體內受精發育,受精卵形成的胚體與母體發生血液循環上的聯係,其營養不僅來自本體的卵黃,也需母體供給,如灰星鯊。
海洋魚類的產卵量比陸生脊椎動物高得多。其產卵數因種類不同相差十分懸殊,從產數粒大型卵(如多種鯊魚)到產3億粒浮性卵(如翻車魚)。一般來說,產卵後不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大,如真鯛產100萬粒左右,鰻鱺產700~1500萬粒;產卵後進行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少,如海馬產卵數十粒到數百粒。
海洋魚類的生長和年齡海洋魚類在各階段的生長速度和個體的大小都極不相同。據目前所知,個體最小的魚類是微蝦虎魚,體長隻有7.5~11.5毫米;最大的魚類可達20米,如鯨鯊。魚類長度生長的最迅速時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性成熟以後,魚所攝食的大部分餌料用於性產物的成熟和儲備越冬脂肪,隻有小部分用於長度的增長,因而生長緩慢下來;到了衰老期,魚類的長度生長幾乎完全停止。海洋魚類各個種的生長速度也不同,有的魚孵出後一年即可長到與親體一樣大小,有的魚卻要經過許多年。
海洋魚類的壽命依種而異。鰕虎魚科和燈籠魚科的一些種類壽命不到1年,而某些鱘科的魚可活到100歲。產於中國江浙沿海的大黃魚已發現最高年齡為29歲,大西洋鯡魚最長壽命為23歲。有一些魚類在第一次性成熟產完卵後,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魚和歐洲鰻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