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性營養和攝食營養是有機體的生活基礎。魚類的繁殖、發育和生長都是依靠攝食食物、獲取營養和能量後完成的。在攝食食物的多樣性方麵,海洋魚類在脊椎動物中居於首位。按所攝食食物的性質,海洋魚類可分為3類:①植食性魚,餌料以浮遊植物為主,如遮目魚、梭魚和藍子魚。②肉食性魚,海洋中大多數魚類屬於此類食性,如帶魚、石斑魚、大黃魚、鯨鯊和姥鯊。③雜食性魚,攝食兩種以上性質不同的食物,有動物,也有植物,並兼食水底腐殖質,如斑、葉鯵。
按攝食食物種類的多少也可將海洋魚類分3類:①廣食性魚,以多種餌料為食。②狹食性魚,以少數幾種餌料為食。③單食性魚,以某種餌料為食。
海洋魚類不同的食性直接影響魚肉的質量。一般肉食性魚類的肉質較好,而植食性魚類的肉質則稍差。但亦有例外,如以浮遊生物為食的鰣魚肉味十分鮮美。
洄遊洄遊是海洋魚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與一般運動截然不同。一般的運動都是條件反射運動,常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運動。洄遊則是一些海洋魚類的主動、定期、定向、集群和具有種的特點的水平移動。洄遊也是一種周期性運動,隨著魚類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推移,每年重複進行。
溯河洄遊是指在海洋中生活,繁殖期間到江河(包括河口)產卵,它們一生中要經曆二次重大變化,一次是其幼魚從淡水遷入海洋環境,另一次是成年時期又從海洋洄到淡水環境中進行繁殖活動。因之它們在生理方麵亦產生了有效的適應,方能克服洄遊過程中的種種困難。溯河魚類在溯河洄遊中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滲透壓的調節。所有溯河魚類都具有很好的調節能力,如大鱗大麻哈魚在海中生活時期血液冰點下降為-0.762℃,在鹹淡水中生活一段時期後則為-0.737℃,在到達江河上遊產卵場時-0.628℃,血液中的鹽分顯著減少了,同時它鰓部的分泌細胞功能亦顯著加強了。溯河產卵洄遊的魚類也相當普遍,如我們熟知的鰣、鱭、銀魚、鱘魚、大麻哈魚等。大麻哈魚平時生活在海洋之中,到生殖時期,就集群溯河而上,它們逆水上遊的能力很強,甚至途中遇到像瀑布那樣的障礙,亦會克服重重困難,奮力躍出水麵,越過障礙,達到目的地。大麻哈魚產卵洄遊的另一特點是“回歸”性特別強,世世代代都不會忘記從海洋再回到它原來出生的淡水河流裏來進行產卵繁殖。我國四大家魚(青、草、鰱、鱅)等淡水魚,在產卵前由下遊及支流洄遊到河流的中上遊產卵,有的行程達500~1000千米以上,這是產卵洄遊的又一種類型。
屬於這一類型的代表以鰻鱺最明顯,它們平時棲息在淡水裏,性成熟後開始離開其索餌、生長的水域,向江河下遊移動,在河口聚成大群,遊向深海。由我國入海的鰻鱺,究競遊往何處?有的說在琉球群島附近產卵。歐洲、美洲大陸入海的鰻鱺,業已證明在大西洋百慕大以南、水深400米左右的海區產卵。鰻鱺性成熟期較長,雄性的8~10年,雌性則更長。鰻鱺的洄遊,一般多在夜間進行,開始洄遊時身體肥滿,但在長距離洄遊途中消耗巨大能量,又不攝食,體質極消瘦,到達產卵場產完卵後,親魚大部疲憊而死。孵化後,幼魚逐漸向原來的棲居處所洄遊,其時幼魚白色,頭細,形如柳葉狀,稱為柳葉鰻,它漂泊於水麵波濤間,回到歐洲的柳葉鰻須經三年之久,在進入淡水以前,始變為鰻形的線鰻。回到美洲的柳葉鰻,行程較短,約需一年時間方可變態進入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