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認識海洋動物(3)(1 / 2)

肺魚亞綱具有內鼻孔,除用鰓呼吸外,還能以鰾代替肺呼吸。現存的種類全世界僅三屬,如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澳洲的肺魚。

總鰭亞綱的偶鰭為帶鱗的肉葉,內部骨骼的排列與陸生脊椎動物肢骨的排列極為近似,是動物界“活化石”之一,如矛尾魚。

輻鰭亞綱占現代魚類的90%以上,它的骨骼係統幾乎全由硬骨組成,鰭條呈輻射狀,無內鼻孔,體被圓鱗或櫛鱗。現將我國重要經濟魚類及名貴珍稀魚類所屬的目,簡介如下:

鯡形目:頭骨骨化不完全,尚保留軟骨,背鰭無硬棘,鰭條柔軟分節,所以也稱軟鰭類;因所有的椎骨構造都相同,故又稱等椎類。鯡形目鰾管發達,體被圓鱗,如鰣魚、鯡魚、鱭、大銀魚和大麻哈魚等,均為名貴魚類。

鰻鱺目:體呈棍棒形,體前部圓而後部側扁,一般無腹鰭,背、臀和尾三鰭完全相連。鱗小或無,如鰻鱺。鰻鱺為降河洄遊性魚類,在淡水中生長,入海產卵,是一種食用價值較高的經濟魚類,在我國和日本成為養殖對象。

鱸形目:為魚綱中最大的一個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通常有兩個背鰭,多數被櫛鱗,無鰾管。我國海產食用魚類多屬本目,如大黃(花)魚、小黃(花)魚、帶魚,連同軟體動物中的烏賊合稱“四大海產”。其他還有鱸魚、鱖魚(淡水產)、鮐魚、銀鯧以及引入的尼羅羅非魚等。

此外,常見的經濟魚類還有:鱧形目的烏鱧、合鰓目的黃鱔、鰈形目的牙鮃和魨形目的蟲紋東方魨等。

海洋動物與海洋生態係統海洋動物以植食性動物或其他肉食性動物為餌料。因此,不同肉食性動物在食物鏈上可以處於不同的營養級。例如,北方河口的動物,依其營養關係可分為植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低級肉食性動物、中級肉食性動物和高級肉食性動物5類。據調查(1981),閩南-台灣淺灘漁場66種經濟魚類中,低級肉食性動物主要攝食植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其種類和數量最多,共有42種,如金色小沙丁魚、鮐魚、二長棘鯛、銀黃姑魚、青石斑魚和日本竹莢魚等。中級肉食性動物主要攝食低級肉食性動物以及植食性和雜食性動物,其種類和數量比較少,共有16種,如大黃魚、中國團扇鰩等。高級肉食性動物主要攝食低級和中級肉食性動物以及雜食性動物,其種類和數量最少,隻有8種,如帶魚、日本馬鮫、路氏雙髻鯊和沙拉真鯊等。

有些肉食性動物的攝食量很高。比如生活於南極海洋的藍鯨,每餐可攝食1噸的磷蝦。海洋動物的食性廣泛,不僅在生長的不同時期采食種類不同,而且隨著季節的不同,其食物的組成也有差異。

通常魚獲量與浮遊生物的生物量呈正相關。在沿岸,每年7~9月有上升流,在此期間,水域的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的生物量呈現峰值,而沙丁魚也出現最大捕獲量。

主動捕食者每日食量要高於消極等食的種類。比如,鮐魚是主動捕食者,每天所獲得的食物可達其體重10%~25%;有些底棲魚類主動性較差,每天攝食量僅為1%~3%。

海洋動物排出的糞便(糞粒、糞球)含有未消化的有機殘渣,沉入海底後,成為某些底棲動物的餌料。

沿著海洋食物鏈營養級位而上,生物個體也逐漸增大。捕食者與捕獲物的比例按重量比是100∶1,按長度比是4.6∶1。鯨是個特例,它是現今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體重可達百噸),但卻以個體僅幾厘米的磷蝦為餌料。

食物鏈的長短不一,在以微型浮遊植物為初級生產者的大洋水域中,食物鏈長些,可達5~6個環節。

大陸架水域的食物鏈,主要以小型和微型浮遊植物為初級生產者,食物鏈一般短於大洋水域的。以大型浮遊植物為主要初級生產者的上升水域的食物鏈大多很短。

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異養的微生物,它們借分解海洋動植物的死體和其他有機物質獲得能量,同時把有機物遂漸降解還原為無機物。海洋中的碳循環和氮循環、磷循環等與陸地生物一樣都離不開微生物的作用。同樣地,海洋微生物對於淨化有機物汙染,如石油、有機農藥等汙染起積極的作用。水域的淨化離不開微生物。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海洋細菌不僅起著還原者的作用,而且還是許多種海洋動物的直接餌料。海洋細菌,無論是在水中和海底沉積物裏,其生物量都相當可觀。據對大西洋一些淺水站位的調查,細菌的生物量約占總的微小生物量的9.4%;而在大陸坡水中,細菌所占的比例增至52.5%。在某一個大洋站位,細菌的生物量在水中所占的比例高達94%。已查明,某些海洋浮遊動物的食物來源中,細菌所占的比例可達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