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與朋友相處的心理策略(4)(1 / 2)

劉蜜曾任職於一家大公司,開始的工作是負責文件整理和跑銀行等雜事。有一次,一位同事問她可否幫助複印幾百份的產品介紹,劉蜜看著自己手上待處理的文件,雖然遲疑了一下,還是答應了,心想這不會占用很多時間的。可是,當劉蜜處理完自己手頭的工作,已沒有時間去複印了,自己感到內疚不說,同事也不滿意,在老板眼裏,劉蜜更成了不經世事、委曲求全、承擔不了大事的黃毛丫頭。

因此,對待他人的請求,正確的做法是:該幫的時候就幫,該拒絕的時候也要明確地拒絕。當然,此刻你心裏可能在擔心拒絕會得罪他人。其實,這樣的擔心是無謂的。隻要找對了方法,即使你拒絕了對方,也不會因傷害對方而破壞彼此的友誼。

第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在你拒絕對方以後,馬上提供一個機會,讓對方也拒絕你一次。

我們知道,人際交往是遵循互惠原則的,即別人對你好,你往往也會對別人好;如果你對別人不好,你就會覺得虧欠了別人,從而引起自身的心理失衡。其實,互惠法則還可以反過來用。

正著用,是“投桃報李”;反著用,就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比如說,你剛剛用“不”拒絕了對方的請求,那麼此時,對方心裏一定是非常難過的。不過你可以立即請對方幫你的忙,請對方幫一個他根本不可能會幫的忙,那麼對方也會拒絕你。這樣對方用你對待他的方式對待了你,心裏的不痛快也就不存在了,心理重新找回了平衡。就像變戲法一樣,他心理上的不暢快就化為無形了。

舉個例子,有個同事請你幫他完成一份報表。你說:“哦,不行,因為我還有許多工作沒有做完。不過很高興你拿我當自己人看、找我幫忙。對了,下星期我出差不在公司的時候,能不能請你幫忙料理一下我的事務?”現在,你的同事隻會對你說抱歉,並且找個借口,說明他為什麼拒絕幫助你。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拒絕別人的方式。一方麵,在對方拒絕了你的請求以後,他會覺得非常尷尬,也就不好意思再硬要你去幫他什麼,你采用這樣的方式拒絕,使他很難再跟你爭辯什麼;另一方麵,采用這樣的方式拒絕,不會因導致對方心理失衡而引起對你的敵意;再則,因為他也拒絕了你,也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內疚的折磨之中。

第二個有效的方法是用“因為”做你的擋箭牌。

1978年,心理學家們通過反複研究發現:“因為”這個詞有著驚人的力量。

研究人員想插隊使用複印機,他們對排在自己前麵的人說:“對不起,我可以先用複印機嗎?”這時,隻有不到半數的人同意了他們的要求;然而,換一種說話方式,他們說:“對不起,我可以先用複印機嗎?因為我要複印。”表麵上看,兩種方式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後者隻是比前者多了一個“因為”,但是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他們插隊先使用複印機。

其實,研究人員的“因為”並沒有解釋清楚原因,甚至可以說是廢話一句。用複印機當然是為了複印,還需要說“因為要複印,所以要使用複印機”嗎?不過“因為”確實產生了效果。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他們相信:“因為”後麵的解釋都是有效的,因此,隻要聽到“因為”,人們潛意識的“接受神經”就會被觸動。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條件反射,就像人的手被燙了就會縮回來一樣。

也就是說,當你拒絕人的時候,除了要給予對方一個拒絕你的機會,還要用上“因為”這個詞。

另外,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幫得了對方,那麼,這時也千萬不要說“我不確定”或者“我考慮考慮”之類的話。因為對方會認為你在搪塞他,那麼無論你最後是否幫了對方,對方都會反感你:你沒幫上忙,他會覺得“故意浪費我時間,幫不上忙還那麼多廢話……”幫上了,他也會覺得“這個人真不實在,明明能幫,開始還那樣推脫……”因此,這時,最聰明的回應是:“好!”幹幹脆脆地答應對方。能幫自然最好;幫不上,他也會覺得你已經盡力了,你還是一個大好人。

10.別讓你的情緒化傷了對方的心

生活中,有的人經常一時衝動,傷人的話脫口而出,等到自己冷靜下來,警覺到自己做錯了什麼的時候,對他人的傷害已經造成,彼此間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痕,難以恢複如初。

一個男孩非常情緒化,愛發脾氣。於是,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你發怒的時候,就釘一顆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男孩第一周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男孩每天釘的釘子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釘子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