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與朋友相處的心理策略(3)(2 / 2)

說法不一樣了,人們對同一件事情的接受程度也會不一樣。語言之所以能改變人們對現實的看法,是因為人們是透過語言文字來與世界溝通的。換句話說,語言是思維的基礎,而思維延伸出感情。

選擇適當的字眼,能夠大大降低人們對某種負麵情況的消極反應。那麼,什麼樣的字眼才算是“適當”的呢?

(1)一般來說,刺耳的、具有強烈負麵含義的字眼千萬不要使用。人們對於這些字眼往往具有某種程度的條件反射。比如,人們聽到“簽合同”的字眼,心理上就會反射性地產生一種抵觸,因為在人的潛意識中,“簽合同”等同於“重大責任”,這樣就難免一聽到這個字眼就跳起來拒絕。

相反,如果使用溫和的、循序漸進的、積極的字眼,會讓人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將“死亡”說成是“去天堂”,將“簽合同”說成是“批準文件”等。這類字眼可以使對方對信息加工、內化的速度放慢,降低信息的衝擊力,有利於對方接受信息。

(2)在向他人傳遞壞信息的時候,要盡量將事件描述成暫時的、獨立的、無關緊要的。

心理學家指出,當人麵對某種境況的時候,如果產生消極認知信念,其焦慮、沮喪、憤怒的程度往往會大大提高,進而將這些負麵情緒轉嫁到他人身上。這裏所說的消極認知信念主要包括3個方麵:①認為自己所麵對的不良處境會一直持續下去;②片麵地抬高了事件的重要程度;③擴大了事件的波及範圍,認為此事會給自己生活的其他領域帶來消極影響。

因此,在向他人傳遞壞消息的過程中,如果你能通過語言描述,讓事件呈現出暫時、獨立、無關緊要的特征,通常能夠將事件對對方產生的負麵影響降到最低。比如,你要告訴一位母親,她兒子又在學校闖禍了,老師請她去一趟。如果你說:“你家孩子又在學校闖禍了,好像挺嚴重的,老師說:‘這麼小就這樣,長大了還不知成什麼樣。’請你務必去一趟。”這樣勢必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因為,事情通過你的描述已經變成極其嚴重的事情,它會影響孩子未來,好像孩子從今以後就是這個樣子了。而如果你說:“你家的鬼靈精又在學校裏淘氣了,老師請你去一趟,想和你溝通一下,看看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更有利。”這樣,將事件獨立起來,並且給對方以好的希望,自然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3)在向他人傳遞壞消息的時候,還有一個心理技巧能夠幫助你,這個技巧是以“對比法則”為基礎的。所謂“對比法則”,是指人們看待一件事物的方式並不僅僅取決於事物本身,通常人還會將其與其他事物做比較、對照。也就是說,如果有更壞的消息作為壞消息的陪襯,那麼就算不上是壞消息了。比如,你的車子在例行檢修的時候,修理人員告訴你,你的車子需要換個新刹車器,你可能會相當不悅,認為對方是有意誇大問題、坑你的錢。但是,如果修理人員告訴你:“你車子的刹車器有問題,多虧你及時來檢修了,要是再磨損一段時間,刹車器就很有可能在你開車的時候突然失靈……”這時,恐怕不用對方要求,你就會主動要求換一個刹車器。因為及時換一個刹車器,與刹車失靈、出車禍比較起來,簡直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好事情。

總地來說,避免使用刺耳、消極或帶有侮辱性含義的字眼,盡可能地將事件描述成獨立的、暫時的、無關緊要的,然後再附以未發生的、他人更加糟糕的情況做對比,遵循這三個原則,即使你向對方傳遞的是壞消息,也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9.拒絕朋友而不傷情誼的心理策略

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很多人為了不傷害彼此間的情誼,往往不會拒絕對方,即使對方的要求有些過分、有些讓自己為難,但是為了維係良好的人際關係,也還是委曲求全,咬牙答應下來。殊不知,這樣做對彼此間的關係不但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而且還有可能會有負麵影響。

其實,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大可不必為了博得所有人的歡心而為難自己,隻要本著個人的原則坦誠共事就可以了。一味地當“老好人”,對什麼都點頭稱是,反而會把自己引入一個人際網的漩渦之中,徒增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