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佳距離的多少還與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關。如果與一位美國人交談,距離不得小於60cm,否則他會覺得你不友好;如果與一名阿拉伯人交談,就要小於60cm,否則他也會覺得你不友好,可能會出現他不斷向你靠近以示友好而你則不斷後退的有趣場麵。
一般情況下,人們越親密、越友好,他們就站得越近;陌生人有可能站得較遠一些。但如果一個人想和對方交朋友,他也會在談話時離對方近一些。如果他討厭對方,那他很有可能會無意識地向後挪一挪。雖然很少有人會注意個人空間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站得遠近來判斷兩個人關係的親密程度。盡管有的時候我們會靠得很近,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喜歡有一定的空間距離。
人都是相互需要的,同時也相互利用著,保持距離才能產生安全感。距離是一種人際學問,在小小的辦公室裏,接觸最多的就是同事,慢慢靠近是必然的,產生感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定要很好地掌握這種感情。
大學畢業那年,丁小潔為了證明自己,隻身去了一個離學校很遠的城市。初來乍到的她不認識任何人,走到哪裏都覺得陌生,沒有人可以談心,沒有人跟她一起分擔離家的苦。滿懷的熱情遭遇了冬天的寒冷,整個人像被冰封了。
華美是辦公室裏第一個衝她微笑的人。她們從每天隻簡單打一個招呼,到對某些公共事物發表極其相近的個人看法,然後,話題逐步涉及辦公室內外的其他種種,華美讓她感覺到與人交往的溫暖。
她們的共同話語越來越多,共同的活動也越來越多,工作日一起上班,周末的時候一起逛街,那段時間裏,兩個人幾乎是形影不離,形同姐妹。
但很快,她們就發現對方有許多自己不能容忍的性格特點。開始的時候,彼此還在相互包容著、忍耐著,最後終於爆發了。相互說著刺痛對方的話,因為相知得深,所以相互傷害也深,直到有一天,她們從這種相互牽製的關係中決然而又不舍地退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生活空間,如座位、床位、辦公桌……不喜歡被別人侵占,有時即使最好的朋友,我們也會在潛意識裏感覺別扭。因此,無論彼此怎樣親密,都應保留一定距離,為對方也為自己留出一點呼吸空間,這樣更有利於彼此關係的長久維係。
7.別陷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窘境
很多人都有過被別人的“無心之言”刺傷的經曆,在別人看來是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卻在我們心裏激起了千層浪,讓我們不痛快。這種旁人一句“無心之言”卻弄得我們如此“不得意”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瀑布效應”,即發出信息的人心理比較平靜,但收到信息的人卻被弄得心理失衡,進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就如同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麵平平靜靜,下麵卻浪花飛濺。
《史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平原君趙勝的鄰居是個瘸子。一天,平原君的小妾在閣樓上,見到鄰居一瘸一拐地在井台上打水,覺得他的姿態很滑稽可笑,就大聲地笑了起來。
鄰居當下心生不忿,心想:我一個堂堂七尺男兒,雖然腿瘸了,但豈是你一個低賤的妾室能夠取笑的,要是不討回公道,我就妄作了幾十年的人了。
於是,他找到趙勝,將事情告訴了趙勝,並要求他殺了這個小妾,還自己公道。趙勝覺得又不是什麼大事,因此有幾分猶豫。鄰居見狀,立即說道:“世人都說,平原君禮賢下士而鄙賤女色,所以,天下英雄都不遠千裏來投奔您。我雖然有殘疾,但好歹也算一個士子。今天你為了一個小妾而不肯替我主持公道,如此愛色賤士,天下人會怎麼說你?以後還有誰肯為你效命?”
聽完這番話,趙勝頓感事情嚴重。他立刻回到家中,毅然殺了那個行事沒有分寸的小妾,並親自登門向鄰居道歉。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在欽佩趙勝尊重人才的同時,不妨也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有沒有犯那個小妾那樣的錯誤。
生活中,因為說話沒有分寸,一句自己認為無所謂的話,卻得罪了別人、破壞了彼此的關係,甚至為自己樹敵、丟了性命的事情屢見不鮮。
三國時,雄霸一方的劉備是個“少須眉”的形象。在古代,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被認為是“脂粉味”重,缺少男子漢氣概。劉備剛到西蜀時,曾被劉璋手下胡須茂盛的張裕取笑嘴上沒毛,雖然他當時並沒有發作,但心裏十分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