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這位妻子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歸屬到了丈夫身上,認為自己喜歡的丈夫必定也喜歡,自己討厭的丈夫必定也討厭,以致使“愛吃魚頭”的誤會持續了幾十年。
其實,每個人對生命的體驗都會構成一個現象場,人們以它為參照“坐標係”去認識世界。由於每個人的生命體驗不同,所形成的現象場、坐標係自然也就不同。然而,我們卻習慣以自己的坐標體係為標準,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根本沒有意識到,一開始自己所選的參照物就是不對的。試問,這樣我們怎麼有可能正確客觀地認識他人、理解他人?
對事情的認識也是一樣的,由於彼此的坐標體係不同,因此各人的認識也就不同,也因此產生了意見分歧。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人際關係和諧的關鍵。然而,由於坐標係不同,真正理解對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理解對方,就必須試著放下自己的坐標體係,嚐試著進入對方的坐標體係。這是我們和他人之間達成理解的唯一途徑。
生活中,經常出現“他不理解我”、“我無法理解他”的局麵,這是因為人們總是憑借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認識對方,總是想隨心所欲地和對方相處。人們必須明白,自己對對方的看法並不一定就是事實。也就是說,要想理解他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拋棄“自己眼中的就是事實”的想法,然後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具體地說,可以在以下3方麵做出努力:
(1)用詢問代替揣測。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和對方關係很親近,足夠了解對方了。這類人總說“他不用開口我就知道他想說什麼了”之類的話。的確,也許,他和對方已經是多年的老朋友了,由於長年累月地相處,習慣了對方的行為模式,是有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的。然而,他真地了解對方對每件事的心理感受嗎?大多數時候,人們隻是把自身的內心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而沒有真正了解對方的感受。
因此,從此刻開始,停止自以為是的揣測,學著詢問對方的感受,問問對方的真實想法。
(2)用溝通代替評價。在坐標體係中,人們將自己置於中心,把自己看作唯一主體,會不由自主地把其他人都放在自己的坐標體係上,去分析別人、評價別人,以保持這個體係的平衡和穩定,讓自己獲得安全感和穩定感。然而,在對方的坐標體係中,我們是沒有評價資格的。這樣,兩個坐標係之間就難免有矛盾產生。要想避免這種矛盾,就必須用溝通代替評價,這樣不僅能平衡自己的坐標係,而且能平衡彼此坐標係的關係。
(3)多傾聽、少出主意。當對方一說到“問題”時,我們就趕忙在第一時間提建議、出主意,忙著為對方“解決問題”。雖然這是出於關心,但是很多時候卻讓對方更加鬱悶,因為對方需要的或許並不是我們的建議和主意,而隻是希望通過訴說來宣泄情緒。這時,傾聽絕對是最明智的做法,出主意隻會嚴重妨礙理解的達成。
總之,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尺子來要求對方,要學會放下自我偏見,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用對方的坐標係來看世界,這樣自然就能達成理解了。
6.適度保持距離
有一群刺蝟,在冬天想用大家的體溫來禦寒,因而緊緊靠在一起,但彼此又覺得刺得疼痛,於是立刻離開。然而溫暖的需要再次使它們靠近,卻又吃了同樣的苦頭。它們在這兩難中終於發現了彼此之間的適宜間隔,依此距離,它們能夠過得最平安。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就像“過冬的刺蝟”一樣,需要彼此交往、彼此靠近,但也需要一個個人空間。這個個人空間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容侵犯的。心理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刺蝟效應”。
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美國學者研究認為,46~61cm是一個人的私人空間,女人或男人可以安然地待在私人空間內;76~122cm之內的空間最適合討論;和非親密朋友交談,較佳空間距離是213~366cm,這也是與普通朋友交談的適當距離,小於此距離,對方會覺得你盛氣淩人,大於此距離,對方會覺得你沒禮貌;與同事或領導討論公事,最佳的空間距離為122~213cm,大於這個距離,對方會誤認為你態度不認真,小於這個距離,對方會覺得你有逼迫之意;當你與愛人約會的時候,和他(她)之間的距離最好不要超過46cm,否則他(她)會覺得受到了你的冷淡,可能引起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