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與朋友相處的心理策略(2)(1 / 3)

孟子小時候和母親一起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由於附近的小孩們經常見到人家辦理喪事的情形,於是就一起將辦喪事當成遊戲來玩。當然,孟子也會和他們一起玩。孟子的母親見了,就憂心忡忡地想:“兒子身邊竟然沒有一個懂事明理的朋友,這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邊,希望兒子能夠受到城裏人好的影響。誰知鄰家的小孩是一個紈絝子弟,好逸惡勞、不思進取,最糟糕的是孟子還和他成了朋友。為了避免兒子受到負麵影響,孟母不顧自己年老多病、搬遷不易等因素,毅然將家搬到了學堂旁。就這樣,在刻苦讀書的朋友影響下,孟子也發奮讀書,終成一代名家。

古人把“慎交友”作為修養的重要方麵。“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交,如入鮑魚之口,久而不聞其臭”。而“與惡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黑”。作家克雷洛夫也曾告誡過人們:“選擇朋友一定要慎重,好壞並沒有那麼容易識別。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會披上假麵具,卻又設好陷阱來坑你。”換句話就是,選擇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和品行卑劣的人交朋友,要多和品行高潔的人交往,以成功人士為師為友。

避免和惡人交往就是避災免禍,就是避免自己消極地變壞。聰明人都會竭力與那些會給自己帶來不良影響的人劃清界限。在現實生活中,有幾種情況是應該注意的:

(1)不與經常吃喝的人交往。整天吃喝玩樂的人絕對不是好的朋友人選。酒多則誤事,肉多則生火。如果人與人的關係隻靠酒肉來維係,那麼情誼短暫、脆弱不說,人的意誌也會被酒肉消磨殆盡。

(2)不與名聲不好的人交往。有人說,想知道一個人是怎樣的人,看他身邊的朋友就知道了。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人家都會高看你一眼;成天與不務正業、品德低下的人為伍,別人就容易也把你看成是品德低劣的人,甚至鄙視和唾棄你。因此,不要接近令你黯然失色的人,而要和那些能夠映襯你風采的人為伴。

(3)少與素質低的人交往。所謂素質低的人是指那些誌趣庸俗無聊、心態消沉的人,那些苛刻挑剔的人,那些背信棄義的人,那些猥瑣、虛偽或自私自利的人,以及那些總是自以為是、不可一世、作威作福的人。

要明白,枝頭上的果實之所以甘甜可口、色香誘人,是因為它們從樹幹上吸收了充足的營養。同樣,人也要從別人那裏汲取營養,學習他人的長處,才可以完善自我、強大自我。所以,人要善於結交那些優秀的人,並且多和他們來往,從而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學習環境,讓自己吸收更多的精神養料,為自己的前程奠定基礎。

與心態穩定、能和人愉快相處、理想高遠、熱情而滿懷生活希望的人交往,你會受到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變成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人;與那些具有偉大人格、意誌堅強的人相處,會挖掘出你身上存在的許多潛能,使你和他們一樣擁有創造奇跡的能力……總之,和卓越的人交往,可以使你在人格、精神、品行、學問和道德上都大獲裨益。

5.給予對方理解,是對人際關係最好的維係

世界上沒有完全契合的兩個人。人的性格迥異,或內向,或外向;或沉穩,或開朗;或開拓進取,或畏縮不前;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任何兩個人相處,都難免會有意見分歧,難免有對方的做法不合自己心意、讓自己不舒服的時候。這也正是彼此間的情誼接受考驗的時候。

在這樣的磨合階段,要想維係好彼此間的關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予對方充分的理解。然而,理解對方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投射效應”,說的是人會把自己的思想、態度、願望、情緒或特性等不自覺地反映於外界事物或他人。這是一種人類行為的深層動力,個體本身並不能意識到。

生活中的投射效應主要表現在:人們往往會憑借自身的主觀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實,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歸屬到他人身上,認為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征。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為什麼那麼難的原因所在。有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在一起生活了40年的夫婦,隻要哪頓飯有魚,妻子就會把魚頭夾到丈夫的碗裏。有一次,丈夫實在受不了了,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吃魚的時候你都把魚頭給我。這麼多年了,我一直想告訴你,我不愛吃魚頭。”妻子愣住了,原來丈夫並不愛吃魚頭。隻因為自己愛吃魚頭,所以她也由已推人,以為丈夫也必定愛吃,因此,這麼多年來,她始終把自己最愛吃的魚頭夾到丈夫的飯碗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