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看那些交際高手們是如何處理的:他們往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和新朋友見上一麵,並附加上“到附近來辦事,順便來看看你”之類的說法。結果如何呢?幾個月之後,甚至更短的時間後,他們就和對方變成了很好、很親近的老朋友。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遵循“分散法則”,集中交往不如分散交往來得有效。就像我們學習,每天學習2小時,連續6天,絕對比一口氣學習12小時更加有效,雖然學習時間都是12小時。所以說,在人際關係方麵,我們一定要遵循“分散法則”,這是給對方強烈印象的最好方法。
3.巧用“暗示”避開人的心理壁壘
如果你正為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停滯不前而苦惱,那麼巧妙的暗示往往能夠在不知不覺間讓你們的關係一日千裏。
所謂暗示,是指在沒有對抗情緒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或行為產生影響,使其產生與暗示相一致的結果。它是一種偷天換日的心理戰術,能夠非常奇妙地影響人的心理。比如,你感覺身體有一點不舒服,於是你去了醫院。醫生進行初步診斷後,皺著眉頭,一臉擔憂地要你3天後來拿化驗報告。那麼,這3天中,你很可能會感覺身體更加不舒服了。因為醫生當時的表情給了你“情況不樂觀”的暗示,使得你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得了很嚴重的病,這種心理表現出來就是身體的不適程度加劇。這就是心理暗示所產生的影響。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暗示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遞方式,而這種信息傳遞方式巧妙地避開了人的心理壁壘,因而能夠更加有效。我們知道,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它的作用下,一旦得知別人想要幹涉、控製自己,人就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抵觸,不願就範。而暗示則以含蓄的方式直接和他人的潛意識進行信息交流,在對方完全沒有意識到你的目的的時候,就已經受到了你的影響。由於暗示所帶來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完全不會引起對方的抗拒,因此,它的影響往往很強烈。
著名心理學家多湖輝曾經講述了這樣一個的故事:
有一個男孩想和A成為好朋友,然而A看上去卻不太好相處。不過這一點兒也沒有難倒這個男孩。他主動靠近A,並且到處和別人說A是他的好朋友,隻要有機會,他就會出現在A麵前,儼然一副和A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樣子,拍拍A的肩膀、遞一瓶水給A……即使A的態度有時候很冷漠。慢慢地,男孩與A真的成了很好的朋友。
這個男孩非常聰明,他巧妙地利用了心理暗示,通過告訴別人他們是好朋友,並且像好朋友一樣對待對方,給對方造成了“我和你是好朋友”的心理錯覺,進而真正地建立起彼此的友誼。
在人際交往中,在對方不排斥、不抗拒你的前提之下,你同樣可以利用暗示的方法來使你和對方的關係“更上一層樓”。
首先,你可以用肢體語言暗示對方,你很喜歡他。比如,當他需要鼓勵的時候,以微笑給予他支持;有意識地拉近彼此的身體距離;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讚賞對方等。
再則,你還可以製造一些“親密假象”來暗示對方:你們已經是很好的朋友了。比如,你想要和初識的人成為朋友,那麼,當你碰到對方的時候,試著用熟人的口吻跟他打招呼,他不會以為你很唐突,反而以為你們真的很熟了;又或者,試著用朋友之間的相處方式和他相處,拍拍他的肩膀、請他幫些小忙等。
此外,你還可以像上麵例子中的男孩一樣,告訴別人,你和對方是朋友,讓別人暗示他,他和你是朋友。
這樣,對方就會像你暗示的那樣,把你當成朋友,從而為彼此的關係打開嶄新的局麵。當然,在暗示對方的過程中,你所采用的方式一定要溫和。要用春風化雨的方式,不能突兀、躁進,一旦引起對方的心理排斥,暗示就很難再起到什麼積極效果。
恰當地運用心理暗示,你的社交之旅將會變得通暢無阻。
4.慎重地選擇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與什麼樣的朋友交往,會直接影響到他的一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交上什麼樣的朋友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作“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在不知不覺間被周圍人同化。
其實,從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身邊的朋友帶來的影響會是多麼巨大。“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故事廣為流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