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用讚美激勵法的時候,有兩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其一,讚美不宜過於頻繁,如果下屬的心理習慣了,就達不到刺激、激勵的效果;其二,讚美的內容要富有內涵、要真誠,切忌空洞、為了讚美而讚美,沒有內涵和真誠的讚美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因為對方知道你在說假話。
通過適當的方法來激勵對方,能夠大大提高對方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其效率。
4.期望效應的妙用
拜托別人、希望別人來拜托自己,對他人有所期望、期望他人對自己有所期望……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狀態。拜托別人、對他人有所期望是出於現實的需要,畢竟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希望別人來拜托自己,希望別人對自己有所期望,則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本能需要。當別人來拜托你的時候,你心中會有一股滿足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做起事來也幹勁十足。
因此,如果你想要他人聽從你的指示,不妨將自己對對方的期望明確地表現給對方知道,因為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期望效應”,它是說,人往往會按照他人所期望的那樣去做。
1960年,羅森塔爾在加州一所學校中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來論證“期望效應”。
那是一年新學期剛開始的時候,羅森塔爾請求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以往的教學考察,我認為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教師。為此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些極為聰明的孩子給你們當學生。但是,為了不傷害到其他的教師和學生,請你們盡量像平常一樣教這些聰明的孩子,一定不要讓其他人知道你們是挑選出來的最優秀的老師,你們的學生也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高智商的孩子。”
之後的一年裏,這兩位教師更加努力地教學。在學年考試中,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成為全校中最優秀的,將其他班級遠遠地拋在了後麵。
接著,校長公開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這兩位老師和他們的學生都不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優秀者,而是隨機選出的。
在這個實驗中,校長撒了謊,所謂的“天才學生”和“最優秀的老師”其實都是平凡人。但是由於校長的權威性,以致所有人都相信了這個謊言。首先,兩位教師相信了它,接著教師又在不知不覺之間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將期望傳遞給學生——“我期望你們是最優秀的”。這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他們的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都被前所未有地激發起來,並且推動著他們去取得成就。
由此可見,利用“期望效應”來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方法。尤其是當你處於對方上級的地位的時候,對下屬滿懷期望,這種“降級拜托”的行為往往能在更大程度上激發起對方的幹勁兒,使“期望效應”產生更大的影響。
絕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自己的上級對自己說:“我對你的將來抱有很大的期望”或者“我對你很有信心,你一定能將這份工作幹好”的時候,心中就會產生一種無法形容的興奮感,並下定決心,好好幹,以免辜負了人家的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適度地對他人寄予期望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超過他人的能力範圍期望過度的話,就會給對方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令人惶恐不安,進而產生反抗心理。為了避免你的期望產生負作用,需要注意幾點:
1.你的期望需要綜合當事人的能力加以考慮,如果是對方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就會產生負作用;不過,期望對方解決其力所能及範圍之內的適當困難,能夠增加對方的滿足感;
2.當對方達到了你的期望,別忘記讚賞他;
3.如果對方沒有達到你的期望,也不要指責他,應給他激勵與安慰,顧全他的自尊和自信,這樣更有利於你贏得人心。
給予對方適當的期望,能夠滿足對方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同時,還能夠激發對方的責任感、自尊心、自豪感等一係列積極的心理因素,催促他聽從你的指示,並且竭盡全力將事情做好。
5.讓他人履行諾言的心理技巧
生活中,很多時候,有的人對於自己承諾過的事情也會推諉。為此,你就會說“可是你答應過……”這類的話,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遍了,說得你都覺得煩了,可對方也沒有履行諾言。那麼,應該怎樣才能讓對方自動自發地去履行諾言呢?
首先,你要讓對方對諾言的履行與否與他的“自我”掛上鉤。
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與“自我”形象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人們都希望那個別人眼中的自己與自己眼中的自己是一致的。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需求。因此,你可以對對方說“一看就知道你是那種守信的人”“你總是能讓人放心”“我100%地信得過你”等諸如此類的話,從而替對方建立一個“守信、踐諾的自我”形象,激發起對方保持自我行為和自我形象“內在一致性”的心理需求。這是最簡便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