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爭取他人積極幫助的心理策略(3)(1 / 3)

8.巧妙地引導對方的“逆反心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叫做“禁果效應”。所謂禁果效應,指一些事物因為是被禁止的,反而更加讓人關注,使更多的人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有一句諺語“禁果格外甜”,就是這個道理。

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萬神之神的宙斯把一個緊閉的盒子交給一個叫潘多拉的女孩保存,宙斯再三嚴令禁止她打開。可是,潘多拉見宙斯如此緊張,反而對原本不甚在意的盒子好奇了起來。越想越好奇,最後終於忍不住把盒子打開了。

結果,裝在盒子裏的罪惡和災禍就跑了出來。從此,人間便有了罪惡和苦難。

宙斯的禁令勾起了潘多拉的好奇心,這才促使她打開了盒子。事實上,“禁果效應”與人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密切的聯係。

心理學家費尼·貝克和辛德茲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在某大學的男洗手間裏掛上了兩塊禁止塗鴉的牌子。一塊寫著:“嚴禁胡亂塗寫!”語氣非常嚴厲,署名為“大學警察保安部長”;另一塊寫著:“請不要胡亂塗寫!”語氣相對柔和,署名為“大學警察區委員”。

接下來,他們每隔兩個小時換一次牌子,統計牌子被塗寫的情況。

結果發現:相對於寫著“請不要亂塗亂寫!大學警察區委員”的牌子,寫著“嚴禁胡亂塗寫!大學警察保安部長”那塊明顯被塗抹得更加嚴重。

由此可見,禁止得越嚴、越是權威,人們的逆反心理就越強烈。我們都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家是世仇,兩家的子女談戀愛更是被嚴令禁止的,而這種禁止卻成了他們愛情的強大助力。因此,“禁果效應”也被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禁果效應”存在是有其心理學依據的。

一方麵是好奇心理,也就是說,與能接觸到的事物相比,無法知曉的“神秘”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也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訴求。人們對所接受的信息的完整性有著一種潛意識上的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被隱藏,人們所接受的信息不完整,就會在心理上形成“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就會強烈召喚被遮蔽的信息來填補空白。這種“期待—召喚”結構就是“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基礎。

現代社會中,媒體常常利用公眾的這種心理來進行影視廣告、商品的宣傳推廣。最早對“禁果效應”加以積極應用的大概要算法國農學家帕爾曼切了。

帕爾曼切在德國吃過土豆,覺得非常不錯,就想把它推廣到法國。

1787年,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地裏栽培土豆,並在白天用一支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這塊地。晚上,等到人們都睡覺了,警衛才撤離。

這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於是,人們便在晚上的時候偷著挖土豆,然後帶回家去吃,結果發現非常好吃。

得益於“禁果效應”,土豆在法國以讓人吃驚的速度迅速推廣到全國。

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價值是人的心理根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無價值地生存在社會上。當一個人被禁止或者嚴令做什麼、說什麼的時候,他會有一種自我價值受到損害的感覺,然後,他就開始本能地進行自我價值的保護。這種對自我價值的保護表現在外在言行上,就是在態度或行為上抗拒外界的勸導和說教。

因此,人們之所以會有“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讓他打狗他偏打雞”的逆反行為,完全是出於一種對自我價值保護的本能。

在現實生活中,管理者也常常通過正確引導他人的“逆反心理”,來促使下屬為自己效力。比如,領導對有能力但是工作不賣力的下屬說:“這件事情很有難度,雖然你有能力有才華,但是到時候萬一不成功,多丟麵子啊。所以,你還是不要參與了……”這樣,往往能使下屬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激將法”。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適時地采用這種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9.為對方安排一個觀眾

心理學中有個非常著名的現象叫做社會促進現象,說的是當有他人在場時,個體的活動效率往往能夠得到提高。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現象到處都是。比如,我們一個人在家看球賽會覺得沒有氣氛,但在酒吧裏與很多人一起看球賽,就會感覺非常投入,情緒也十分熱烈;當我們一個人在一條空曠的馬路邊散步時,如果看到有人在我們身後不遠處疾步而行,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加快自己的步伐;當我們在買菜的時候,本來我們隻打算買一兩斤,但是如果這時有人過來要買很多,我們就有可能會多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