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爭取他人積極幫助的心理策略(3)(2 / 3)

那麼,這種現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心理學家認為,他人在場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人的惰性,而且由於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有獲得他人認可的本能需求,為了滿足自己的這種需求,我們往往會在他人麵前表現出自己最積極、最優秀的一麵以獲得認可。如果他人碰巧和自己做著同樣的事情,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競爭感,為了不被比下去,就會形成強大的動力來提高自己的效率。

總的說來,當有旁觀者或是同行者在身邊時,就容易激發起個體的一種本能反應,促使個體提高活動標準和效率,促進活動的進行。因此,當你需要對方積極為你效力的時候,你不妨有意識地給對方安排一個觀眾。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促進也是有條件限製的。對於某些需要人靜思或者思考強度很大的活動,他人在場往往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在日本京碧寺的寺門匾額上,寫著“第一議諦”四個大字。這幾個字寫得龍飛鳳舞,靈韻非凡,總能夠吸引遊客駐足欣賞。而這四個大字是洪川大師在第85遍才寫出的佳作。

據說,大約兩百餘年前,以精於書法出名的洪川大師來到京碧寺。寺裏的和尚請他寫這四個字。洪川大師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接著,洪川大師開始寫自己的作品,而旁邊隻留了一名和尚幫自己研磨。不幸的是,替他磨墨的和尚是個頗具眼力並且直言不諱的人。

在洪川大師寫了第一幅以後,這位和尚立刻批評說:“這幅寫得不好。”於是,洪川大師又寫了一副,問道:“那這一幅呢?”和尚又搖頭說:“更糟,還不如剛才那一幅。”

就這樣,洪川反複地寫,和尚一次又一次地搖頭。寺裏的方丈前來詢問進展,見洪川大師不在狀態,就委婉地提出了要給洪川大師增加潤筆費。

洪川本來就是位一絲不苟的人,麵對此種情況,什麼也沒說,又耐著性子寫了第84幅“第一議諦”。遺憾的是,那位研磨的和尚仍然認為不夠好。

最後,這位“苛刻”的和尚因去廁所而離開。看見他走了,洪川頓感輕鬆,深吸了一口氣,在心無所羈的情況下,一揮而就寫出來第85幅作品。那位和尚回來後看見書案上擺著的作品,不由得豎起大拇指,由衷地讚歎道:“神品!”

為什麼洪川大師前麵的84幅字都寫得不夠好,到和尚離開了,沒有旁人在場了,反而能夠寫出“神品”呢?這就是社會促退的作用。

所謂社會促退是指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反而使個體活動效率下降的現象。

那麼,什麼時候社會促進現象會起作用,什麼情況下社會促退現象又會發生呢?

1933年,心理學家皮森通過反複試驗發現:當有旁觀者在場時,個體在從事比較複雜的活動時,效率會降低,比如反駁他人的哲學觀點等。

隨後,心理學家達施爾進一步提出,當有人在場時,即使是做簡單的乘法這樣的活動,個體的出錯率也會明顯提高。

經過心理學家們的反複探究,他們發現:對於那些簡單的、熟悉的活動來說,往往是社會促進現象在起作用,因為這時,有他人在場,會激發個體競爭的動機,而增強的動機有利於個體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是個體不熟悉、或者需要個體做一定思考的活動,他人在場雖然會增強動機,但同時也會形成心理壓力,使個體陷入緊張和焦慮之中,從而使活動效率減低。

也就是說,當對方從事的是比較簡單的、熟悉的活動的時候,你不妨為對方安排一些觀眾,以提高對方為你效力的積極性。當你需要對方為你做的是需要經過思考、或者是對方不熟悉的事情的時候則要留給對方一個安靜的空間,你隻需要適時地關注對方的進度就可以了。

10.誠摯地感謝那些幫助過你的人

有一位父親正在和朋友討論生意上的問題,這時,他9歲大的小女兒笑眯眯地走過來,手裏拿著自己專門為父親烘烤的甜餅。因為小女兒打擾了父親和朋友之間的談話,所以父親有點不高興,便隨手拿了一塊甜餅,低聲斥責了小女兒,然後馬上又投入到與朋友的談論。小女兒傷心極了,拿著剩下的餅沮喪地走了出去。